若我們總是抱怨藍綠惡鬥、抱怨沒有足夠強大的第三勢力來制衡藍綠、抱怨著某些立委在立法院的表現有多糟、抱怨總統有權無責、抱怨監察院只是隻浪費預算的紙老虎,那就更不能漠視這次修憲為台灣帶來改變的契機。或許,很多人會認為,修憲與我無關,但事實上,如果沒有民眾的充分討論、參與跟監督,這次修憲的結果恐怕會像過去一樣「胎死腹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次的採訪過程中,一位長期研究《憲法》的政治工作者是這麼描述《憲法》的,他說:「《憲法》在台灣是大家談得最多、但懂得最少、口中最愛、心中卻又最恨的。」這句話代表著什麼?他解釋道:「很多人常常開口閉口就《憲法》怎麼樣、怎麼樣,但其實從來沒有花時間去了解過台灣的憲政問題出在哪,反正『不關我的事』那就放著,一但要主張自己的權力時,就又把《憲法》搬出來,這是台灣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我們勢必要去面對、去解決。但礙於修憲門檻極高,創造討論修憲的氛圍、讓人民參與,成了最重要的一環。」

要說民眾對修憲有多冷感?根據民進黨4月份所做的內部民調結果顯示,就連目前社會討論度最高的公民權下修至18歲這項議題,支持與反對的人數大約各佔一半。黨內人士表示,修憲最大的困難之處在於「沒有動機」,在民眾心中對於修憲的想法不外乎「啊!這個不會成啦!算了!」要怎麼創造大家敢於勇敢談論「我對《憲法》的看法是怎樣?」而「做為一個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又需要一部什麼樣的《憲法》?」是當前蔡政府要修憲前最重要的前置作業。也因為這樣,不少民進黨人士對於修憲的前景感到悲觀。

但現實是,台灣除了兩岸、國際、經濟以及當前的防疫問題,憲政制度的不完善,更是台灣存在已久且迫切需要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作比喻。SARS距離我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長到我們幾乎忘了當年病毒帶給台灣社會多麽大損失。即便過程中,世界爆發過無數次好比伊波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等等疫情,但在台灣可以說是根本沒有人關心,因為這些病毒不像新冠肺炎,這麼真實的出現在我們生活周遭,人民沒有感受,是很正常的;就像《憲法》,平時沒有人在乎,只有在它牽涉「我的權益」時,才會受到重視。

你知道嗎?我們的《憲法》對勞工權的保障仍停留在民國36年、對蒙藏的保障,甚至提及的次數都多於原住民族,對性別的認定仍停留在兩性、甚至連環境及生態保護都僅只是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的附庸,更不用說對新住民或跨性別者的權益,然而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目前都只能暫時倚靠大法官釋憲,祈求他們能讓《憲法》得以苟延殘喘。

台灣在2005年最後一次修憲至今,15年來,社會、政治工作者對於是否應該修憲、該怎麼修憲,一直都停留在辯論的階段。也由於修憲牽涉到許多政治角力,立法院的修憲委員會可以幾乎說是屆屆成立卻又一次次的不了了之;所有議題就這樣糾結在一起、停滯不前。

啟動修憲,最終還得靠你我,才能完成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