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是台灣民主化運動最風起雲湧的年代,當時身為在野黨的民主進步黨,透過不少民間社團推動「黨政軍退出媒體」的運動,但近年來,這句話逐漸成為了「口頭禪」,就拿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民視董座保衛戰來說,其實就可以視為泛綠陣營爭搶話事權的一場戰役。
1995年,多個民間社團推動「黨政軍退出三台」運動,主要是希望讓當時執政的國民黨將勢力及影響力從媒體的結構中抽手。2003年,民進黨為打破國民黨壟斷的媒體生態,努力推動廣電三法修法,民視創辦人,時任董事長的蔡同榮在民進黨中常會決議下,請辭民視董事長。
事實上,從2003年《廣電法》修正後,黨政軍就真的一夕之間退出了媒體嗎?我們來看看《廣電法》是怎麼規定的。《廣電法》第5-1條規定:「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視事業。」但第5條又規定:「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所設立者,為公營廣播、電視事業。」
換句話說,依現行《廣電法》規定,雖然政黨、政治人物「不可以」「投資」民營媒體,但由於政府可以經營,所以執政黨就可以透過行政資源遂行自我宣傳的目的。另一方面,由於《廣電法》沒有規定民營媒體不可以擁有自己的政治傾向,所以,經營媒體的財團,便在政治圈裡形成強大的勢力。至於在野黨,當然也不會對此表達不滿,因為難保哪天一個不小心就執政了。
舉個最好的例子,民進黨內部有個「海派」,便是以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為首的派系,目前海派在民進黨內部有兩席中常委,立院有四席,早就是民進黨內部「喊水能結凍」的重要派系了。
那麼,民視的董座之爭,又怎麼跟政界扯上關係了呢?事實上,雖然前任民視董事長郭倍宏與現任董事長王明玉都沒有黨職,但兩人本身都是泛綠陣營的重要人物。而民視的成立,本來就是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最明顯的例子是,1997年民視創辦人蔡同榮在內部刊物表示:「確保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是民視的最高指導原則。如何確保台灣?我們有責任要培養台灣人民守土的決心,培養台灣愛鄉的感情,培養台灣人的愛國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我們不允許任何民視同仁,利用民視去鼓吹Chinese nationalism。所有民視的節目和新聞內容,都要在Taiwanese nationalism之大原則下製作。」
2002年時任立法委員的羅文嘉、李文忠推動媒體公共化時,蔡同榮等人便反對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理由是強調「民視對民進黨貢獻很大」,後來雖然廣電三法修法通過,但主導民視的仍是獨派色彩濃厚的田再庭與郭倍宏。
只不過,到了2017年,擔任民視董事長的郭倍宏與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漸行漸遠,郭主張「民視不僅監督國民黨,也要監督民進黨」,後續更成立了「喜樂島聯盟」,形同與民進黨分道揚鑣。
而2019年3月上演的民視三分鐘撤換董座郭倍宏的戲碼,也被視為是綠營的主流派反撲的報復之戰。換句話說,即使2003年廣電三法通過了媒體公共化,但迄今17年來,政治勢力始終盤旋在媒體裡,甚至還反過來影響政治。
近日民視現任董事長王明玉在召開股東會前致函股東,表示「2018年民視嚴重地偏離了創台的宗旨成為前董事長個人的電視台、並淪為喜樂島政黨的工具……。」其實就可以視為是深綠與淺綠在搶奪民視話事權的一場對決。
從1995年至今,談黨政軍退出媒體已經25年了,但改變的,只有國民黨勢力被逐出媒體的經營。但取而代之的則是政治光譜另外一端的政治勢力,透過反向操作切入媒體的經營。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黨政軍退出媒體」這句話,終究還是流於「口頭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從2003年《廣電法》修正後,黨政軍就真的一夕之間退出了媒體嗎?我們來看看《廣電法》是怎麼規定的。《廣電法》第5-1條規定:「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不得直接、間接投資民營廣播、電視事業。」但第5條又規定:「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所設立者,為公營廣播、電視事業。」
換句話說,依現行《廣電法》規定,雖然政黨、政治人物「不可以」「投資」民營媒體,但由於政府可以經營,所以執政黨就可以透過行政資源遂行自我宣傳的目的。另一方面,由於《廣電法》沒有規定民營媒體不可以擁有自己的政治傾向,所以,經營媒體的財團,便在政治圈裡形成強大的勢力。至於在野黨,當然也不會對此表達不滿,因為難保哪天一個不小心就執政了。
舉個最好的例子,民進黨內部有個「海派」,便是以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為首的派系,目前海派在民進黨內部有兩席中常委,立院有四席,早就是民進黨內部「喊水能結凍」的重要派系了。
那麼,民視的董座之爭,又怎麼跟政界扯上關係了呢?事實上,雖然前任民視董事長郭倍宏與現任董事長王明玉都沒有黨職,但兩人本身都是泛綠陣營的重要人物。而民視的成立,本來就是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最明顯的例子是,1997年民視創辦人蔡同榮在內部刊物表示:「確保台灣不被中國併吞,是民視的最高指導原則。如何確保台灣?我們有責任要培養台灣人民守土的決心,培養台灣愛鄉的感情,培養台灣人的愛國主義(Taiwanese nationalism)。我們不允許任何民視同仁,利用民視去鼓吹Chinese nationalism。所有民視的節目和新聞內容,都要在Taiwanese nationalism之大原則下製作。」
2002年時任立法委員的羅文嘉、李文忠推動媒體公共化時,蔡同榮等人便反對政治人物退出媒體,理由是強調「民視對民進黨貢獻很大」,後來雖然廣電三法修法通過,但主導民視的仍是獨派色彩濃厚的田再庭與郭倍宏。
只不過,到了2017年,擔任民視董事長的郭倍宏與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漸行漸遠,郭主張「民視不僅監督國民黨,也要監督民進黨」,後續更成立了「喜樂島聯盟」,形同與民進黨分道揚鑣。
而2019年3月上演的民視三分鐘撤換董座郭倍宏的戲碼,也被視為是綠營的主流派反撲的報復之戰。換句話說,即使2003年廣電三法通過了媒體公共化,但迄今17年來,政治勢力始終盤旋在媒體裡,甚至還反過來影響政治。
近日民視現任董事長王明玉在召開股東會前致函股東,表示「2018年民視嚴重地偏離了創台的宗旨成為前董事長個人的電視台、並淪為喜樂島政黨的工具……。」其實就可以視為是深綠與淺綠在搶奪民視話事權的一場對決。
從1995年至今,談黨政軍退出媒體已經25年了,但改變的,只有國民黨勢力被逐出媒體的經營。但取而代之的則是政治光譜另外一端的政治勢力,透過反向操作切入媒體的經營。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黨政軍退出媒體」這句話,終究還是流於「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