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讓人類活動大幅停擺,經濟連帶遭到重創,「防疫」及「紓困」成為當前施政的兩大重心。
然而,相較於防疫有感的傑出表現,屢屢登上全球版面為台爭光,政府一再加碼的紓困方案,近來卻接連傳出問題。這筆「救命錢」到底有沒有及時發放到需要的人手上,以度過全球景氣寒冬,隨著紓困方案的陸續頒布實施,也成為民眾實際檢視的焦點。
例如,四月底的行政院「紓困進度報告」中指出,紓困貸款已核准3,619億元,但許多企業「借不到錢」的消息仍不絕於耳;至於貸款到底貸給誰,更有無數公股銀行的行員爆料「貸給老客戶衝KPI」;閣揆近日公布的「擴大紓困」,說要到各地區公所申辦,結果民眾去了一問三不知。
為此,我們看到方案不斷追加,官員頻上火線,就連「防疫總指揮」陳時中部長也跳下來幫忙說明,結果看著紓困方案也忍不住嘆說「這個很難算」。
這筆救命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紓困成效不像防疫那樣有感?
第一大問題是:政府有確切掌握民眾的實際狀況嗎?
紓困,顧名思義是要幫助民眾「紓解困難」,對民眾遭受衝擊的實際狀況掌握度越高,紓困方案就越能擊中痛點。
以政府心心念念的「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為例,就必須確切掌握目前「無薪假」及「減班休息」的企業數和勞工數,才能選擇適合的紓困方案來協助勞工。
對此,時代力量智庫四月份曾公布民調指出,勞工有高達17.7%的比例受到無薪假或減班休息的影響。然而,對照政府所公布的同月份的統計,卻僅有1,588 家企業,14,821 名勞工受到通報,若以全國900多萬勞工來換算,政府僅掌握到0.2%,與17.7%實在差距太大。
勞工受害人數一旦遭到低估,政府當然更容易選擇透過「補助」企業來減少失業,而不是社會呼聲更大的「減稅」和「發放現金」,也就連帶影響了紓困的速度和成效。
此外,紓困補助的方案是「政府補助40%薪資,以希望企業不減班不裁員」,對照政府公布洋洋灑灑的紓困金額,以及高達17.7%的減班和無薪假,請問這些企業真的都有跟勞工共體時艱嗎?對於獲得紓困的企業,政府是否有持續追蹤以避免「一手拿政府補助,一手放勞工無薪假」的情況?
再說一次,相較於數字好不好看,調查統計的正確性才更重要。
第二大問題是:紓困措施真的沒有太過複雜嗎?
陳時中部長是很擅長「把複雜資訊做簡單說明」的人,因此最近出現了「溝通該學陳時中」的風潮。換句話說,最近的擴大紓困方案如果已經到了必須搬出陳時中救援,但還是當場嘆氣說「真的很難算」時,就是很大的警訊了。
紓困涉及各行各業及企業勞工,問題當然複雜,但如今紓困方案早已增加到不只一般民眾,連新聞記者和政府官員都未必搞得清楚時,絕對可以想見第一線申請的亂象。
這也是為什麼,在擴大紓困方案中被明定為「申請單位」的區公所,在開辦後面對民眾時一問三不知,甚至冒出「之後才開辦」或「先簽切結書」等五花八門的說法,難怪會引發民怨,更罕見地出現灌爆蘇揆臉書的狀況。
紓困就是救急,所以需要的審核越多,成效就會越差,出錯的機率就會越大。即便政府一再強調已簡化申請程序,民眾的實際感受顯然不是如此。
第三大問題是:政府有重視緊盯第一線的具體執行狀況嗎?
紓困方案無論編列多少錢,都必須透過確切地執行,才能真正發到需要的人手上。隨著方案的複雜多元,第一線的執行單位也跟著多樣化,政府就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去掌握狀況,才能避免方案遭到拖延,甚至誤用。
政府端出「一兆救台灣」的紓困方案,其中7,000億是透過銀行的各種貸款優惠。因此,銀行作為第一線,究竟有沒有好好推動紓困,就是重中之重。
然而,我們卻看到各大公股銀行被爆出,為了衝刺紓困貸款的達成率,就把貸款金額設為KPI並建立賞罰機制,逼得分行行員去找「老客戶」來貸款,以避免受罰。
離譜的是,當苦不堪言的分行行員紛紛向立法委員邱顯智陳情時,行庫董座們不僅集體神隱,事後還不斷說謊稱「未設置KPI」、「只有獎勵沒有懲罰」,結果遭戳破後,財金主管單位仍稱「未掌握到這種現象」。
不僅公營行庫,民營銀行也屢被新聞揭露「要客戶申請紓困去還房貸」、「技術阻擋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收取高額手續費趁火打劫」的弊端,請問金管會有主動掌握嗎?
當這些訊息一再冒出來,對照政府公布的「已核准貸款」3,619億元,就會讓人忍不住質疑,這裡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貸給了不需要紓困的人,又有多少真正需要紓困的企業,至今依舊被拒於門外?
執政團隊最常面對的試煉,就是會不會被龐大的政府機器和積弊舊習給吞沒。然而,紓困是十萬火急的救命錢,真的不能被跟著蹉跎和吞沒!
防疫和紓困都是攸關救命的重要政策,紓困有陳時中頂住,但政府總不能事事都靠陳時中。即便國內疫情趨緩,台灣經濟的復甦還是要到全球疫情也平穩後才能真正啟動,在此之前,還是希望政府誠懇面對三大問題並儘速解決,把救命錢好好發給大家共度難關。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四月底的行政院「紓困進度報告」中指出,紓困貸款已核准3,619億元,但許多企業「借不到錢」的消息仍不絕於耳;至於貸款到底貸給誰,更有無數公股銀行的行員爆料「貸給老客戶衝KPI」;閣揆近日公布的「擴大紓困」,說要到各地區公所申辦,結果民眾去了一問三不知。
為此,我們看到方案不斷追加,官員頻上火線,就連「防疫總指揮」陳時中部長也跳下來幫忙說明,結果看著紓困方案也忍不住嘆說「這個很難算」。
這筆救命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紓困成效不像防疫那樣有感?
第一大問題是:政府有確切掌握民眾的實際狀況嗎?
紓困,顧名思義是要幫助民眾「紓解困難」,對民眾遭受衝擊的實際狀況掌握度越高,紓困方案就越能擊中痛點。
以政府心心念念的「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為例,就必須確切掌握目前「無薪假」及「減班休息」的企業數和勞工數,才能選擇適合的紓困方案來協助勞工。
對此,時代力量智庫四月份曾公布民調指出,勞工有高達17.7%的比例受到無薪假或減班休息的影響。然而,對照政府所公布的同月份的統計,卻僅有1,588 家企業,14,821 名勞工受到通報,若以全國900多萬勞工來換算,政府僅掌握到0.2%,與17.7%實在差距太大。
勞工受害人數一旦遭到低估,政府當然更容易選擇透過「補助」企業來減少失業,而不是社會呼聲更大的「減稅」和「發放現金」,也就連帶影響了紓困的速度和成效。
此外,紓困補助的方案是「政府補助40%薪資,以希望企業不減班不裁員」,對照政府公布洋洋灑灑的紓困金額,以及高達17.7%的減班和無薪假,請問這些企業真的都有跟勞工共體時艱嗎?對於獲得紓困的企業,政府是否有持續追蹤以避免「一手拿政府補助,一手放勞工無薪假」的情況?
再說一次,相較於數字好不好看,調查統計的正確性才更重要。
第二大問題是:紓困措施真的沒有太過複雜嗎?
陳時中部長是很擅長「把複雜資訊做簡單說明」的人,因此最近出現了「溝通該學陳時中」的風潮。換句話說,最近的擴大紓困方案如果已經到了必須搬出陳時中救援,但還是當場嘆氣說「真的很難算」時,就是很大的警訊了。
紓困涉及各行各業及企業勞工,問題當然複雜,但如今紓困方案早已增加到不只一般民眾,連新聞記者和政府官員都未必搞得清楚時,絕對可以想見第一線申請的亂象。
這也是為什麼,在擴大紓困方案中被明定為「申請單位」的區公所,在開辦後面對民眾時一問三不知,甚至冒出「之後才開辦」或「先簽切結書」等五花八門的說法,難怪會引發民怨,更罕見地出現灌爆蘇揆臉書的狀況。
紓困就是救急,所以需要的審核越多,成效就會越差,出錯的機率就會越大。即便政府一再強調已簡化申請程序,民眾的實際感受顯然不是如此。
第三大問題是:政府有重視緊盯第一線的具體執行狀況嗎?
紓困方案無論編列多少錢,都必須透過確切地執行,才能真正發到需要的人手上。隨著方案的複雜多元,第一線的執行單位也跟著多樣化,政府就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去掌握狀況,才能避免方案遭到拖延,甚至誤用。
政府端出「一兆救台灣」的紓困方案,其中7,000億是透過銀行的各種貸款優惠。因此,銀行作為第一線,究竟有沒有好好推動紓困,就是重中之重。
然而,我們卻看到各大公股銀行被爆出,為了衝刺紓困貸款的達成率,就把貸款金額設為KPI並建立賞罰機制,逼得分行行員去找「老客戶」來貸款,以避免受罰。
離譜的是,當苦不堪言的分行行員紛紛向立法委員邱顯智陳情時,行庫董座們不僅集體神隱,事後還不斷說謊稱「未設置KPI」、「只有獎勵沒有懲罰」,結果遭戳破後,財金主管單位仍稱「未掌握到這種現象」。
不僅公營行庫,民營銀行也屢被新聞揭露「要客戶申請紓困去還房貸」、「技術阻擋中小企業取得貸款」、「收取高額手續費趁火打劫」的弊端,請問金管會有主動掌握嗎?
當這些訊息一再冒出來,對照政府公布的「已核准貸款」3,619億元,就會讓人忍不住質疑,這裡頭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貸給了不需要紓困的人,又有多少真正需要紓困的企業,至今依舊被拒於門外?
執政團隊最常面對的試煉,就是會不會被龐大的政府機器和積弊舊習給吞沒。然而,紓困是十萬火急的救命錢,真的不能被跟著蹉跎和吞沒!
防疫和紓困都是攸關救命的重要政策,紓困有陳時中頂住,但政府總不能事事都靠陳時中。即便國內疫情趨緩,台灣經濟的復甦還是要到全球疫情也平穩後才能真正啟動,在此之前,還是希望政府誠懇面對三大問題並儘速解決,把救命錢好好發給大家共度難關。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