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在3月18日宣布台美共同合作研發疫苗,美國提供給台灣三十萬件防護衣原料,台灣則在產能充足下提供美國每週十萬片口罩。在此同時,有李來希及其他藍營批評者認為,國內口罩數量尚且不足,且美國人口達三億多,台灣每週提供十萬片口罩的數量意義不大。會做如此批評者,我認為是缺乏了對國際戰略的深入了解,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了這場全球抗疫戰中,世界各國領導人正處心積慮進行國際政治合縱連橫大洗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在蘇貞昌政府的官方說法中,「台灣提供美國每週十萬片口罩」有個前提,就是台灣產能足夠。換言之,理論上來說,只要台灣的「口罩生產國家隊」尚未將國內口罩產能提供到人民不需為了購買口罩而每天在藥局門口大排長龍,我們就尚不需要提供口罩給美國。以此觀之,認為台灣政府為了「討好美國人」而忽略台灣人民需求的說法,是缺乏根據的。

再者,假設有一天台灣真的每週提供十萬片口罩給美國,美國人會真心感謝嗎?讓我們來做一些簡單的數學。

美國人口如以三億計,等於台灣政府給每一位美國人民每天0.000047個口罩(10萬除以3億除以7天)。以數量上而言,的確非常有限。同樣數量的口罩,如果提供給友邦小國,例如兩萬人口的帛琉,等於每位帛琉人民每天可以拿到0.7個口罩,或者每個帛琉人民每週拿到五個台灣口罩。相較之下,相同數量的口罩似乎送給美國不如送給友邦來得更有單位滿足感,接受一方也比較「有感」。

但國際政治並不是這樣看的。

在3月18日的台美聯合聲明( Joint Statement)中,列出五項合作事項,包括(一)快篩檢驗試劑的研發、(二)疫苗的研究與生產、(三)藥品的研究與生產、(四)追蹤接觸者相關技術機制與科技、(五)舉行科學家與專家的聯合會議與(六)防疫醫療用品及設備的合作與交流。網路上有人討論這是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與外交部長吳釗燮首度聯合署名的歷史意義,其實在我看來,真正的意義是,這是美方行政部門的「固樁」。固什麼樁?就是在這場全球公衛大戰中,再次劃分勢力範圍,而公衛及生技實力堅強的台灣,當然是站在美國這一邊。

為什麼這樣說?可以看看美國國務院近來發的密集新聞稿:

3月20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與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通電話。 3月19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與墨西哥外長Marcelo Luis Ebrard Casaubon通電話。 3月19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與義大利外長Luigi Di Maio通電話。 3月18日:美國國務卿龐畢歐與加拿大副總理Chrystia Freeland通電話。

以上四篇新聞稿,篇幅都不長,內容雖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談的都是肺炎疫情及雙方持續合作。這其中,包括疫情肆虐的義大利,也包括美日同盟的日本,更包括美國重要的北美洲夥伴墨西哥。

有外交敏銳度的人,不難嗅出美國國務卿龐畢歐這幾通電話的主要目的:美國再次與盟邦確認將在這場防疫大戰中並肩作戰。

等等,台美聯合聲明不就是3月18日嗎?是的,就在上述這一波美國國務院新聞稿同時段。

當然,台灣跟美國沒有正式邦交關係,台美聯合聲明(目前)不會放在美國國務院新聞稿。但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對美國而言不下於日本、墨西哥、義大利及加拿大,起碼以上述脈絡來看的話。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目前武漢肺炎疫苗在美國、歐洲及中國都進入臨床試驗階段,誰先研發出來誰就聽牌。台灣在先前傳出成功合成「瑞德西韋」(Remdesivir)公克級的好消息,雖然不代表已經成功研發出馬上可以上市的藥物,但其代表著台灣強大的生技製藥實力。

這是一場全球準軍備競賽(arms race),雖無煙硝味,但誰先研發出對抗病毒的疫苗,將帶來可能高達數千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並重新塑造全球價值鏈、全球生產鏈及全球供應鏈的大遷徙。

在這樣的關頭,台灣站到了美國這一邊。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結果甚至有可能造成全球地緣政治的大洗牌。

這不但是冷戰結束以後的最關鍵時刻,同時也是中國在1979年改革開放後的最艱鉅挑戰。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及龐大內需市場的優勢能否繼續維持,是所有關注國際政治的人此刻在內心的大哉問。 可不是只有「送十萬個口罩值不值得」那樣簡單呢!

●作者:劉仕傑/前外交官、時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