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對社工夫妻辭掉十幾年的工作,帶著兩個女兒從桃園移居鹿野開民宿,這不是一間普通的民宿,而是一個療癒身心的空間,他們透過「自然生活」的方式,讓精神障礙者住下來調養身心,四年下來,即使中途遇到挫折,還是秉持初衷,持續助人,他們還要將「好好生活」的觀念傳遞出去。
社工夫妻經營的「鹿野耕食宿」居家又溫馨的特色,讓精神障礙者能放鬆地調養身心。(圖/古浚程攝)
依賴社福中心 精神障礙者仍與社會脫節
「病友惡性循環的狀態,讓我們和家屬感到窒息。」鹿野耕食宿老闆陳宗仁和老闆娘戴雅君先前都在桃園的社福機構服務,幫助精神障礙者或街友回歸原本的生活,卻發現復健中心接收的個案需達一定數量,政府才會給予補助,因此,面對龐大數量的個案,導致社工無法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輔導,即使病友來到復健中心求助,但回歸社會後,如何自立生活才是最大的難題。
當時有個不到廿歲的個案就讓夫妻倆心力交瘁,陳宗仁說:「他每次進來都喝得爛醉,躺在地上就像一灘爛泥。」曾經是體育校隊,但後來因為某些因素被淘汰,人生從光鮮亮麗一夕墜入深淵,就酗酒來麻痺自己,家人不願照顧,社工就帶他到復健中心,但是醒來又立刻去找酒喝,且不斷循環。
「在機構裡的惡性循環,變成每一個人我們都只是碰一下下。」在復健機構裡,收容人數太多,社工無法負荷龐大的個案,陳宗仁和戴雅君認為,國內的社福體系只是讓弱勢族群的問題停滯,因此,他們努力尋找其他方法,深入輔導病友,讓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這個理念也成了夫妻倆後來「開民宿」的契機。
社工夫妻帶著兩個女兒移居台東,一家四口過著簡單卻幸福的生活。(圖/鹿野耕食宿提供)
打破常規找新方法 盼病友不再為病所苦
戴雅君二〇一三年先在桃園創立「蜂巢社區復健中心」,蜂巢讓社員們有機會接觸人群,出去販賣地瓜,但她發現社員在顧攤時,還是會慌張、害怕人群,結果仍成效不彰。
某天,戴雅君的同事告訴她,自己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在台東調養身體,長期下來,病情也持續好轉,陳宗仁說:「做這一行這麼久,大多社工都知道精神疾病不會好,而我聽到也不相信啊,但不免還是會好奇。」於是,戴雅君和陳宗仁決定帶著蜂巢的五位精障者到台東一探究竟。
台東鹿野的鹿鳴精舍利用農耕及泡溫泉等天然方式,成功助人戒毒而聞名。(圖/古浚程攝)
夫妻倆到了鹿野後,發現有一位精舍師父,利用自然農耕及泡溫泉等天然的方式,免費助人戒毒,也幫助精障者調養身心。「剛開始,我打從心底不認可!」陳宗仁表示,精神疾病單靠這些方法,還是有可能發病,而發病的狀態是難以遏止的,但隨行的五位病友,有三位在當下就自願留在精舍調養。
將近一年的時間,夫妻倆一個月跑兩趟台東,一趟就待四天,觀察留在精舍的病友們,發現他們最嚴重的失眠問題竟成功減緩,身心狀態也恢復不少,這奇蹟般的進展,讓兩人決定要到台東學習「自然生活」,幫助精障者改善依賴藥物的生活。
鹿野耕食宿一開始是向政府租這間木屋,但四年來屢遭颱風破壞,今年才正式搬到附近的瑞源村。(圖/古浚程攝)
放棄穩定收入 社工夫妻移居鹿野開民宿
為了讓精障者到鹿野時,有舒適的環境可以休養,夫妻倆決定在鹿野開民宿,讓病友安心住下來。二〇一五年,陳宗仁先辭掉桃園的工作,帶著兩個小女兒移居台東,而戴雅君還在台東和桃園兩邊跑,因為她的工作仍是維持生計的來源,後來因為太過勞累,她才正式退出蜂巢,並轉給其他同事營運。
「要幫助人,生計要先放一邊,不應有盈利的想法。」陳宗仁表示,移居台東開民宿,最大的困難就是生計,鹿野耕食宿的住宿費因人而異,也因住宿目的而異,有些病友或背包客以打工換宿的方式住宿,只有旅客和負擔得起的人,才需要付費。這樣的經營方式,讓一家四口需要另外開源;戴雅君就帶著兩個女兒製作可驅蚊的手工艾草條到市集販賣,而陳宗仁則是考取導遊證照,帶著旅客到處觀光。四年來,全家人分工合作,一起面對困難,攜手共度經濟難關。
兩個女兒一起製作手工艾草條,主動幫忙分擔家計。(圖/古浚程攝)
陳宗仁和戴雅君的兩個女兒,從小就熟悉與精神障礙者一起生活,陳宗仁說:「我們會讓她們知道,精障者和我們都一樣,不用害怕。」而女兒們不只會幫忙整理民宿、分擔家計,更是病友的好朋友,戴雅君說:「和小朋友聊天,純真無邪的對話,可以讓病友更放鬆。」一家四口都認為,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住進鹿野耕食宿,就是家人,因此調身結束,病友還是常常回到民宿住個幾天,當作「找朋友」的旅遊行程。
從「心」開始 讓生活更簡單
陳宗仁一家四口在鹿野過著純樸又健康的生活,還在就讀小學的兩個女兒放學後,可以自由地和同學出去玩,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住宿的病友吃飯、聊天。比起都市生活,陳宗仁和戴雅君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因此,在鹿野的生活也讓一家人的感情更加緊密。
鹿野耕食宿也在自家後院打造菜園,戴雅君說:「我們要吃真食物,不吃添加化學物的假食物。」天然又健康的食物加上緩慢的生活步調,也是夫妻倆要讓精障者體驗的調身方法。
「拋開煩惱,讓簡單生活治癒身心。」夫妻倆帶著精障者一起生活,目的是讓病友學著自立,透過種菜、做家事等生活訓練,以及體驗精舍的調身活動,進而培養順暢的身心發展,他們認為「好好生活」就是精障者最天然的治療藥,許多病友也在簡單的生活中,重新找回自我。
夫妻倆在民宿後院打造菜園,過著純樸簡單的生活。(圖/古浚程攝)
伴病友調整身心 重新學習「好好生活」
「現在的人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身體。」陳宗仁和戴雅君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在傷害自己,熬夜、工作繁忙、三餐不定、吃加工食品,這種生活態度讓身心出了問題。
「我們只是社工,並不是在治療病友,而是和他們共學。」陳宗仁和戴雅君強調,「鹿野耕食宿」是一個共學平台,不只讓精障者調養身體,更重要的是一起學習「好好生活」,學著了解自己的身體,找到可以改善或預防疾病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成功的治療。
社工夫妻帶著幫助病友與社會重新接軌的初衷,從助人工作者轉為一起成長的朋友,陪伴他們面對疾病的痛苦,並持續實踐下去。
採訪側記
在鹿野耕食宿的兩天一夜,看到宗仁、雅君和兩位妹妹將「好好生活」的態度實踐在生活中,不禁讓人反思,身在繁忙都市的我們和他們的生活步調,真是天差地別。(生命力新聞 吳采凌、古浚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社工夫妻經營的「鹿野耕食宿」居家又溫馨的特色,讓精神障礙者能放鬆地調養身心。(圖/古浚程攝)
依賴社福中心 精神障礙者仍與社會脫節
「病友惡性循環的狀態,讓我們和家屬感到窒息。」鹿野耕食宿老闆陳宗仁和老闆娘戴雅君先前都在桃園的社福機構服務,幫助精神障礙者或街友回歸原本的生活,卻發現復健中心接收的個案需達一定數量,政府才會給予補助,因此,面對龐大數量的個案,導致社工無法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深入輔導,即使病友來到復健中心求助,但回歸社會後,如何自立生活才是最大的難題。
當時有個不到廿歲的個案就讓夫妻倆心力交瘁,陳宗仁說:「他每次進來都喝得爛醉,躺在地上就像一灘爛泥。」曾經是體育校隊,但後來因為某些因素被淘汰,人生從光鮮亮麗一夕墜入深淵,就酗酒來麻痺自己,家人不願照顧,社工就帶他到復健中心,但是醒來又立刻去找酒喝,且不斷循環。
「在機構裡的惡性循環,變成每一個人我們都只是碰一下下。」在復健機構裡,收容人數太多,社工無法負荷龐大的個案,陳宗仁和戴雅君認為,國內的社福體系只是讓弱勢族群的問題停滯,因此,他們努力尋找其他方法,深入輔導病友,讓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這個理念也成了夫妻倆後來「開民宿」的契機。
社工夫妻帶著兩個女兒移居台東,一家四口過著簡單卻幸福的生活。(圖/鹿野耕食宿提供)
打破常規找新方法 盼病友不再為病所苦
戴雅君二〇一三年先在桃園創立「蜂巢社區復健中心」,蜂巢讓社員們有機會接觸人群,出去販賣地瓜,但她發現社員在顧攤時,還是會慌張、害怕人群,結果仍成效不彰。
某天,戴雅君的同事告訴她,自己患有躁鬱症的父親,在台東調養身體,長期下來,病情也持續好轉,陳宗仁說:「做這一行這麼久,大多社工都知道精神疾病不會好,而我聽到也不相信啊,但不免還是會好奇。」於是,戴雅君和陳宗仁決定帶著蜂巢的五位精障者到台東一探究竟。
台東鹿野的鹿鳴精舍利用農耕及泡溫泉等天然方式,成功助人戒毒而聞名。(圖/古浚程攝)
夫妻倆到了鹿野後,發現有一位精舍師父,利用自然農耕及泡溫泉等天然的方式,免費助人戒毒,也幫助精障者調養身心。「剛開始,我打從心底不認可!」陳宗仁表示,精神疾病單靠這些方法,還是有可能發病,而發病的狀態是難以遏止的,但隨行的五位病友,有三位在當下就自願留在精舍調養。
將近一年的時間,夫妻倆一個月跑兩趟台東,一趟就待四天,觀察留在精舍的病友們,發現他們最嚴重的失眠問題竟成功減緩,身心狀態也恢復不少,這奇蹟般的進展,讓兩人決定要到台東學習「自然生活」,幫助精障者改善依賴藥物的生活。
鹿野耕食宿一開始是向政府租這間木屋,但四年來屢遭颱風破壞,今年才正式搬到附近的瑞源村。(圖/古浚程攝)
放棄穩定收入 社工夫妻移居鹿野開民宿
為了讓精障者到鹿野時,有舒適的環境可以休養,夫妻倆決定在鹿野開民宿,讓病友安心住下來。二〇一五年,陳宗仁先辭掉桃園的工作,帶著兩個小女兒移居台東,而戴雅君還在台東和桃園兩邊跑,因為她的工作仍是維持生計的來源,後來因為太過勞累,她才正式退出蜂巢,並轉給其他同事營運。
「要幫助人,生計要先放一邊,不應有盈利的想法。」陳宗仁表示,移居台東開民宿,最大的困難就是生計,鹿野耕食宿的住宿費因人而異,也因住宿目的而異,有些病友或背包客以打工換宿的方式住宿,只有旅客和負擔得起的人,才需要付費。這樣的經營方式,讓一家四口需要另外開源;戴雅君就帶著兩個女兒製作可驅蚊的手工艾草條到市集販賣,而陳宗仁則是考取導遊證照,帶著旅客到處觀光。四年來,全家人分工合作,一起面對困難,攜手共度經濟難關。
兩個女兒一起製作手工艾草條,主動幫忙分擔家計。(圖/古浚程攝)
陳宗仁和戴雅君的兩個女兒,從小就熟悉與精神障礙者一起生活,陳宗仁說:「我們會讓她們知道,精障者和我們都一樣,不用害怕。」而女兒們不只會幫忙整理民宿、分擔家計,更是病友的好朋友,戴雅君說:「和小朋友聊天,純真無邪的對話,可以讓病友更放鬆。」一家四口都認為,不管是什麼人,只要住進鹿野耕食宿,就是家人,因此調身結束,病友還是常常回到民宿住個幾天,當作「找朋友」的旅遊行程。
從「心」開始 讓生活更簡單
陳宗仁一家四口在鹿野過著純樸又健康的生活,還在就讀小學的兩個女兒放學後,可以自由地和同學出去玩,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住宿的病友吃飯、聊天。比起都市生活,陳宗仁和戴雅君工作繁忙,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因此,在鹿野的生活也讓一家人的感情更加緊密。
鹿野耕食宿也在自家後院打造菜園,戴雅君說:「我們要吃真食物,不吃添加化學物的假食物。」天然又健康的食物加上緩慢的生活步調,也是夫妻倆要讓精障者體驗的調身方法。
「拋開煩惱,讓簡單生活治癒身心。」夫妻倆帶著精障者一起生活,目的是讓病友學著自立,透過種菜、做家事等生活訓練,以及體驗精舍的調身活動,進而培養順暢的身心發展,他們認為「好好生活」就是精障者最天然的治療藥,許多病友也在簡單的生活中,重新找回自我。
夫妻倆在民宿後院打造菜園,過著純樸簡單的生活。(圖/古浚程攝)
伴病友調整身心 重新學習「好好生活」
「現在的人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身體。」陳宗仁和戴雅君認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在傷害自己,熬夜、工作繁忙、三餐不定、吃加工食品,這種生活態度讓身心出了問題。
「我們只是社工,並不是在治療病友,而是和他們共學。」陳宗仁和戴雅君強調,「鹿野耕食宿」是一個共學平台,不只讓精障者調養身體,更重要的是一起學習「好好生活」,學著了解自己的身體,找到可以改善或預防疾病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成功的治療。
社工夫妻帶著幫助病友與社會重新接軌的初衷,從助人工作者轉為一起成長的朋友,陪伴他們面對疾病的痛苦,並持續實踐下去。
採訪側記
在鹿野耕食宿的兩天一夜,看到宗仁、雅君和兩位妹妹將「好好生活」的態度實踐在生活中,不禁讓人反思,身在繁忙都市的我們和他們的生活步調,真是天差地別。(生命力新聞 吳采凌、古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