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選落幕,民進黨再度完全執政,整體政治情勢看似不變,其中卻蘊含幾個重要轉變,並牽動下一階段的台灣政治發展。
第一個轉變,當然是國民黨的再度潰敗,不僅讓2018地方選舉大勝的骨牌效應戛然而止,來自青壯世代的改革呼聲更是空前巨大。國民黨到底能否改革,以及改到什麼程度,成為現階段各方最關注的議題。
第二個轉變是第三勢力的洗牌。除了時代力量繼續國會席次與黨團,親民黨原本的四席遭到台灣民眾黨的五席徹底取代,再加上台灣基進的陳柏惟和前時力的無黨籍林昶佐。小黨之間究竟要如何競合,是另一個關注點。
第三個轉變是民進黨的政黨票。蔡總統得票與民進黨政黨票的差距,從2016年的152萬票,擴大成2020年的336萬票,不分區席次更下修了5席。落差擴大所代表的意涵,分別給執政黨和在野黨什麼啟示,也是下屆國會問政的重點。
綜合以上三點,其實已經可以隱約描繪出,選民所期盼的政治發展軸線:對外是堅定守護台灣主權,對內是加強監督完全執政。
而此刻未改革的國民黨,並不在這個軸線上。
蔡總統拿下創紀錄的817萬票,與其說是「對過去四年的高度肯定」,更多人會認為是「對國共兩岸路線的堅定說不」。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高舉的「九二共識」,已經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和「反送中運動」的夾擊下,成為國民黨非改不可的票房毒藥。
下一個問題是,中國國民黨有可能把「中國」從黨名上移除,並且大幅修正兩岸論述嗎?目前青壯世代雖有極大呼聲,反彈的聲浪也同樣巨大,前途依舊未卜。
然而,國民黨讓選民失望的不止這些,過去四年在國會監督失能的疲弱表現,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民進黨所流失的政黨票並未流向國民黨,而是造就了400多萬第三勢力的政黨票。
選民給的訊息很清楚:希望國會加強對民進黨完全執政的監督,但並不期待國民黨的表現。國民黨如果無法徹底改革,幾乎可以預期會加速走入歷史。
此時,正當國民黨的改革仍在高度不確定的狀態下,剛剛加入國會的台灣民眾黨,立刻拋出了「組大聯盟」的倡議,也立刻引起各方熱議。
第一個要問的是,這個大聯盟的成員到底是誰?如果所有政黨都能參加的大聯盟,那就等於沒有聯盟。況且,只要各黨都能在國會就事論事地討論公共政策,那也能達到「共同努力」的效果,就無需額外組成大聯盟。
那麼如果是「在野大聯盟」,就必須要進一步追問,是基於什麼理由所組成?
國會必須回應選民「加強監督完全執政」的期待,這點相信多數人都同意,但是國民黨過去四年的表現,已經讓大家徹底失望,在他們改革都還沒譜的時候,就急著納入聯盟,意義實在不明。
另一個要加強監督的,是台灣人對於過去四年未竟的改革,希望透過國會加速落實的期待。然而,這些改革有許多是處理台灣長期遺留下來的沉痾,希望國家進一步民主化和現代化的項目,也是國民黨過去長期反對的內容。
請問,國民黨一旦加入在野大聯盟,就會改變過去「改回年改」、「改回同婚」、「拒絕反滲透」、「拒絕轉型正義」等等的立場嗎?
如果一切都在未定之天,甚至包括國民黨本身都是台灣人希望進行改革的對象,那麼這樣的大聯盟,又為什麼要急著組成呢?
如果是希望未來的國會,能夠回歸公共政策的討論,將政治主軸從「選舉撕裂」拉回「民生經濟」,需要其實就是「就事論事」的政治文化而已。
比起「成員不明、基礎不清、作用不大」的大聯盟,更要緊的是減少這類的政治操作,真正回歸不同政黨之間的政策立場和價值理念的討論。如果未來有共同理念的法案,當然所有的合作都歡迎。
這才是2020的大選結果出爐後,選民期待的政治發展,也是台灣未來該有的政治風貌。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個轉變是第三勢力的洗牌。除了時代力量繼續國會席次與黨團,親民黨原本的四席遭到台灣民眾黨的五席徹底取代,再加上台灣基進的陳柏惟和前時力的無黨籍林昶佐。小黨之間究竟要如何競合,是另一個關注點。
第三個轉變是民進黨的政黨票。蔡總統得票與民進黨政黨票的差距,從2016年的152萬票,擴大成2020年的336萬票,不分區席次更下修了5席。落差擴大所代表的意涵,分別給執政黨和在野黨什麼啟示,也是下屆國會問政的重點。
綜合以上三點,其實已經可以隱約描繪出,選民所期盼的政治發展軸線:對外是堅定守護台灣主權,對內是加強監督完全執政。
而此刻未改革的國民黨,並不在這個軸線上。
蔡總統拿下創紀錄的817萬票,與其說是「對過去四年的高度肯定」,更多人會認為是「對國共兩岸路線的堅定說不」。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高舉的「九二共識」,已經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和「反送中運動」的夾擊下,成為國民黨非改不可的票房毒藥。
下一個問題是,中國國民黨有可能把「中國」從黨名上移除,並且大幅修正兩岸論述嗎?目前青壯世代雖有極大呼聲,反彈的聲浪也同樣巨大,前途依舊未卜。
然而,國民黨讓選民失望的不止這些,過去四年在國會監督失能的疲弱表現,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民進黨所流失的政黨票並未流向國民黨,而是造就了400多萬第三勢力的政黨票。
選民給的訊息很清楚:希望國會加強對民進黨完全執政的監督,但並不期待國民黨的表現。國民黨如果無法徹底改革,幾乎可以預期會加速走入歷史。
此時,正當國民黨的改革仍在高度不確定的狀態下,剛剛加入國會的台灣民眾黨,立刻拋出了「組大聯盟」的倡議,也立刻引起各方熱議。
第一個要問的是,這個大聯盟的成員到底是誰?如果所有政黨都能參加的大聯盟,那就等於沒有聯盟。況且,只要各黨都能在國會就事論事地討論公共政策,那也能達到「共同努力」的效果,就無需額外組成大聯盟。
那麼如果是「在野大聯盟」,就必須要進一步追問,是基於什麼理由所組成?
國會必須回應選民「加強監督完全執政」的期待,這點相信多數人都同意,但是國民黨過去四年的表現,已經讓大家徹底失望,在他們改革都還沒譜的時候,就急著納入聯盟,意義實在不明。
另一個要加強監督的,是台灣人對於過去四年未竟的改革,希望透過國會加速落實的期待。然而,這些改革有許多是處理台灣長期遺留下來的沉痾,希望國家進一步民主化和現代化的項目,也是國民黨過去長期反對的內容。
請問,國民黨一旦加入在野大聯盟,就會改變過去「改回年改」、「改回同婚」、「拒絕反滲透」、「拒絕轉型正義」等等的立場嗎?
如果一切都在未定之天,甚至包括國民黨本身都是台灣人希望進行改革的對象,那麼這樣的大聯盟,又為什麼要急著組成呢?
如果是希望未來的國會,能夠回歸公共政策的討論,將政治主軸從「選舉撕裂」拉回「民生經濟」,需要其實就是「就事論事」的政治文化而已。
比起「成員不明、基礎不清、作用不大」的大聯盟,更要緊的是減少這類的政治操作,真正回歸不同政黨之間的政策立場和價值理念的討論。如果未來有共同理念的法案,當然所有的合作都歡迎。
這才是2020的大選結果出爐後,選民期待的政治發展,也是台灣未來該有的政治風貌。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