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憲法經歷7次增修,但還是有許多瑕疵,2020總統大選即將到來,讓修憲問題再次浮上檯面,《NOWnews今日新聞》於10月25日舉辦修憲論壇,邀請各路學者與政治人物、青年學子,希望為憲改尋找出路,但政大政治系畢業、旅美攻讀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民主與管理碩士的熊倬漢認為,修憲雖然必要,但也可以透過釋憲、立法等改動成本較小的方式,先讓台灣的政府權責運作順利、人民更了解民主,才是未來長遠的解決之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熊倬漢指出,現階段修憲是必要的,因為現況下的政治體制,例如行政權的分責相當奇怪,有總統與行政院長權責不分的問題,國安會的大政方針又可以影響行政院長,但如果一開始就進入總統制或是內閣制的2分法進行修憲,對台灣的政治發展不太務實。

他說:「其實要關注的是現況下的台灣到底適不適合修憲,如果沒有共識的話都會是災難,例如下修投票年齡很容易被操作成圖利某政黨的行為,那如果各政黨執政後都要修改一下憲法,其實對像台灣這樣年輕的民主化國家相當不利。」

熊倬漢表示,修憲的問題不是選邊站,也不是總統制或內閣制的2擇1,一定沒有完美的憲政制度,而是選擇更適合的制度,如果是行政權分不清楚,立法權、調查權等等分割太細,但如考試院權力又太小等等,這些實質問題才是需要透過修憲解決的,「但是不需要改變政體,如果把總統的課責做完整,行政院長的權責分割出來,就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改變政體是大議題,應該先透過修憲改變其他的小議題,因為它們是相對來說沒有爭議的,修憲的目的,應該是讓政府運作更加順利,和民意更能夠彰顯,而不是改變政體。」

熊倬漢說明,民主不是讓更多人可以投票或是讓更多東西可以投票,如果一直往同一個目標前進,往往另一個面向就會被忽略,例如什麼事情都直接公投,顯而易見的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先思考應該要有更多包容性還是更多競爭性的民主,而不是貿然改變政體。

熊倬漢說:「先不要說我們要變成一的多好的政體,我們很多政府的運作設計其實不差,但是有瑕疵,台灣的民主素養還不夠成熟,連相當習慣民主政治的英國,也為了脫歐問題頭痛,比起修憲,如何去詮釋憲法才是個大問題,很多爭點是透過如何釋憲和下位階的法律端就可以解決的。」

台灣的憲政體制其實沒有那麼差,但很多子議題需要更細緻的處理,對每個議題一方面借鏡國外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用最小的更動成本處理,像台灣這樣的年輕民主國家,並不適合是更動根基,他分析:「台灣面對的挑戰太多變,幾十年前我們極權來是國內,現在我們的威脅來自對岸,要有更好的憲法的執行而不是憲法的變更,與其關注如何修憲,不如關注政策如何執行。」

熊倬漢指出,從這些小地方開始更改,就會知道未來的政體該如何走,在這樣的過程中或許就可以慢慢摸索出適合台灣的民主體制,才是比較穩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