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Instagram打卡的行為,背後隱藏的動機與心態複雜,尤其是在秘境或是較為特殊的景點打卡,衝著前往「秘境」兩字旅遊打卡,會讓大家能夠營造與眾不同的感覺。但後續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學者指出,對於環境與人的公民素養,應從家庭與學校教育著手,也能透過媒體宣導民眾自律。
使用者依賴打卡 在朋友圈刷存在感
根據戶外遊憩研究期刊第31期,由郭彰仁等四人撰寫的《以計畫行為理論建構遊客臉書炫耀性打卡行為模式之研究》的報告提到,旅遊必須花費時間、金錢與人力,再加上前往的旅遊地較為獨特,打卡者能夠藉此營造與眾不同的感覺。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王姿樺,在2018年撰寫《旅遊者使用Instagram打卡動機對行為影響之研究》的碩士論文中,研究結果發現,多數使用者對於打卡功能有部分的依賴性,因儲存資訊和自我宣傳等動機進而產生打卡的行為,也帶有炫耀、不求回應,想引起注意的態度,因此利用打卡在粉絲群或是朋友圈刷存在感。
從眾效應跟上時代 是主要旅遊資訊來源
談到打卡行為,根據關鍵評論網2016年新聞提出,台灣人很容易產生一窩蜂的民眾去做同一件事情,似乎現今流行的打卡景點,不去當地拍照、打卡就好像跟不上時代。此情形在管理學上被稱為「從眾效應」,而人類是群體動物,因此相互模仿屬於正常現象。
現今智慧型手機使用普遍,能使觀光客在任何地點即時查詢。由林宗賢等三人在2017年出版的《觀光學:現代轉變》一書提到,透過社群軟體,可以在該軟體上尋找相似目標的同一群人,相互對某些領域產生相同興趣、想法等,透過使用者對於旅遊體驗的活動當中,再利用打卡的方式,分享自身體驗、紀錄、照片等,成為許多遊客的主要旅遊資訊來源,也能創造資訊交流。而打卡貼文也會顯示日期,因此也能透過照片來檢視當地狀況,進而評估是否該納入自身旅遊清單之一。
培養對萬物尊重 媒體報導提醒自律
針對打卡形成當地的環境破壞、髒亂,進而產生的道德問題,逢甲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教授馮秋霞表示,公民素養應從個人家庭與學校教育著手,除了培養對人的尊重,也要培養對環境與萬物的尊重,除了透過宣導措施外,還可以透過媒體,利用報導提醒大眾自律。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主任林文苑表示,道德觀當然是很重要,遊客如果沒辦法被規範的話,就只能以封閉秘境來保護環境。他也舉例,前陣子有人開吉普車去溯溪,車輪壓過較原始生態的地方會造成當地生態的破壞,這就是打卡所造成的破壞。
2015年吳揚智著作的《生態旅遊:實務與理論》當中,培養環境素養的公民乃為環境教育的總體目標,也提出學校教育的環境素養教學較屬單方面的知識傳遞,僅提升對於環境的基本知識,透過實務訓練或是親身體驗,進而產生與環境自身的連結。
打卡效應過後,造成大家跟風前往旅遊景點,而旅遊景點的曝光,之後所衍生的環境問題,無論是造成生態破壞,抑或是亂丟垃圾,要如何在環境道德上達到自律,還是必須靠人們發揮公德心。(銘傳大學銘報 王怡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戶外遊憩研究期刊第31期,由郭彰仁等四人撰寫的《以計畫行為理論建構遊客臉書炫耀性打卡行為模式之研究》的報告提到,旅遊必須花費時間、金錢與人力,再加上前往的旅遊地較為獨特,打卡者能夠藉此營造與眾不同的感覺。
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王姿樺,在2018年撰寫《旅遊者使用Instagram打卡動機對行為影響之研究》的碩士論文中,研究結果發現,多數使用者對於打卡功能有部分的依賴性,因儲存資訊和自我宣傳等動機進而產生打卡的行為,也帶有炫耀、不求回應,想引起注意的態度,因此利用打卡在粉絲群或是朋友圈刷存在感。
從眾效應跟上時代 是主要旅遊資訊來源
談到打卡行為,根據關鍵評論網2016年新聞提出,台灣人很容易產生一窩蜂的民眾去做同一件事情,似乎現今流行的打卡景點,不去當地拍照、打卡就好像跟不上時代。此情形在管理學上被稱為「從眾效應」,而人類是群體動物,因此相互模仿屬於正常現象。
現今智慧型手機使用普遍,能使觀光客在任何地點即時查詢。由林宗賢等三人在2017年出版的《觀光學:現代轉變》一書提到,透過社群軟體,可以在該軟體上尋找相似目標的同一群人,相互對某些領域產生相同興趣、想法等,透過使用者對於旅遊體驗的活動當中,再利用打卡的方式,分享自身體驗、紀錄、照片等,成為許多遊客的主要旅遊資訊來源,也能創造資訊交流。而打卡貼文也會顯示日期,因此也能透過照片來檢視當地狀況,進而評估是否該納入自身旅遊清單之一。
培養對萬物尊重 媒體報導提醒自律
針對打卡形成當地的環境破壞、髒亂,進而產生的道德問題,逢甲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教授馮秋霞表示,公民素養應從個人家庭與學校教育著手,除了培養對人的尊重,也要培養對環境與萬物的尊重,除了透過宣導措施外,還可以透過媒體,利用報導提醒大眾自律。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主任林文苑表示,道德觀當然是很重要,遊客如果沒辦法被規範的話,就只能以封閉秘境來保護環境。他也舉例,前陣子有人開吉普車去溯溪,車輪壓過較原始生態的地方會造成當地生態的破壞,這就是打卡所造成的破壞。
2015年吳揚智著作的《生態旅遊:實務與理論》當中,培養環境素養的公民乃為環境教育的總體目標,也提出學校教育的環境素養教學較屬單方面的知識傳遞,僅提升對於環境的基本知識,透過實務訓練或是親身體驗,進而產生與環境自身的連結。
打卡效應過後,造成大家跟風前往旅遊景點,而旅遊景點的曝光,之後所衍生的環境問題,無論是造成生態破壞,抑或是亂丟垃圾,要如何在環境道德上達到自律,還是必須靠人們發揮公德心。(銘傳大學銘報 王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