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堅苦卓絕、努力奮鬥的七十周年,卻有著強烈的「亡國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因就是韓國瑜和「韓流」肆虐,造成了許多人擔心,中華民國最美好的那一面即將被摧毀殆盡‧‧‧

韓國瑜為什麼「被討厭度」傲視群雄、居高不下?

答案其實一點都不複雜,因為韓國瑜不斷消費中華民國最樸實美好的基本價值,把台灣人最可貴的「庶民」和「平凡人」的崇高品德,屢屢踐踏!

「逆境求生」、「無私奉獻」、「捨我其誰」,這樣的「庶民和平凡人」的精神,才是締造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可歌可泣。

抗戰結束之後,帶著殖民統治者的不甘心,與對被殖民者的輕蔑,戰敗的日本人撤離了台灣,拆電力設施與撤專業工程師,日本人放下一句狠話:「台灣將是一片黑暗!」

那時三十三歲的東北大漢孫運璿受命到台灣來恢復電力,孫運璿並不會抱怨日本人故意「卡孫」,也不會推諉「前人留下的爛攤子」,更沒有想出一大堆「天馬行空」的夢想唬爛。孫運璿只有一個選擇:務實面對,解決問題!

孫運璿只是一個台電工程師,帶領著四百多個還在就讀的台灣工科學生,摸索著舊的操作手冊,拆解著舊器材找可用的零件,一個村一個村的往下走。五個月後,台灣恢復了電力。

只要有心去做事,絕對不會有「因為被卡,所以無成」的推諉卸責,這就是中華民國庶民和平凡人的核心精神!

中華民國能夠「無中生有,創造榮耀」,祖祖輩輩是一群從不埋怨、更不推諉的「庶民」和「平凡人」,他們的字典裡,沒有華麗的口號,只有務實的「奮鬥」!

後來台灣正因為第二次石油危機陷入瓶頸,內需型的中小企業倒風四起,國外投資開始向東南亞的廉價勞動市場轉移,「增你智」、「RCA」一一遷廠。

政治上,台美在一九七九年斷交,「美麗島事件」讓政治的肅殺氛圍再起,政治上充滿了苦悶的無助。

那時的中華民國「庶民和平凡人」只有一句話:「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更沒有親中與媚共的本錢,也從來不會有人想到進去「中聯辦」企求關愛的眼神!

台灣的中小企業家,以堅毅的自救意識,一只皮箱走天涯,讓Made in Taiwan開創台灣經濟奇蹟,他們,更不會蔑視某個種族也想有蘭花,更沒女人沒有穿上衣這種無關緊要和莫名其妙的念頭!

中華民國「庶民和平凡人」更從來沒有「鬼混」!從新莊到竹東的衛星廠商,自己拆解電動玩具機,摸索出IC、軟體的基本功夫。

政府的專業官僚們呢?他們其實也都體認自己只是中華民國「庶民和平凡人」,並不太去管當時的「後蔣經國時代」的鬥爭,科技技術官僚不斷提出促產條例、建設竹科,讓台灣的下一波科技產業奠定根基;經貿官僚和那些提皮箱走天涯的中小企業家,一起天涯找機會‧‧‧

中華民國之所以成為中華民國,能自救,肯自救的庶民和平凡人,和在各自領域堅守崗位的基層公務員,才是主要的動力,從來就不是靠那些「創意天王」來帶領,也不需要等他們「拿到更多權力」搞完鬥爭之後,再來告訴人民,「選舉贏了啊,嘸你嘜安吶!」?

最重要的是,這七十年以來,台灣的庶民和平凡人,一直展現的是「愛」,為了這份愛,他們長期的犧牲與堅忍,他們忍受了無窮無盡的寂寞和嘲諷‧‧‧

而打著「庶民和平凡人」旗幟的政客,請回去看看這一年多以來,你們,只有散布無窮無盡的「恨」!

什麼叫做「庶民」?大多數台灣人小時候的庶民典範是這樣的:真正在社會最底層丶不怨天尤人而積極向上丶更是憤發好學丶永遠心存感恩!

那個從小並不怎麼用功勤奮,卻三十多歲就被「黃復興」栽培當立法委員平步青雲,還可以鬼混17年衣食無憂,滿口TNND的人物,如今拿著「庶民」搞階級鬥爭,傷害的是台灣人民對「庶民」原本質樸美好的認知!

至於「平凡人」則是那些在加工出口區、桃園RCA、增你智生產線上的女工,正如公共電視上演的《奇蹟的女兒》裡的我們的母親、阿姨、姐姐‧‧‧才是真正人民感佩的「平凡人」!

她們從小到大無權無勢,雖然一無所有丶人生堅強奮發丶永遠心存善念‧‧‧

她們更不會是因為在老公曾經發生一些事情,因此退出政壇的那一段時間內,雖然家族是地方政治世家,卻自認是「全家人都一起生活在窮鄉僻壤的土地20年」,當選議員辦貴族學校,然後在選舉期間宣稱「才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親眼看到最基層的辛苦」‧‧‧

十七世紀,民主思潮在歐洲啟蒙的初期,當時的法國,有一位思想家就提醒世人,那些宣稱反對特權的人,可以分為兩種心態:

第一種人是真的基於理想和價值的原因,對於特權和不平等深惡痛絕;第二種人卻是基於羨慕和忌妒與覬覦之心,反特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不甘心自己享受不到。

凡是出於忌妒與覬覦之心者,在沒有拿到權力時,他們批評當權者吃鮑魚,拿到權力之後,則非要把全世界的鮑魚吃到絕種才會甘心‧‧‧

這個道理說明了真相,真正的「庶民」和「平凡人」其實眼睛雪亮,儘管那個人的口號喊的價天響、有特定媒體狂宣傳、還有四處出草霸凌的鐵衛隊,真正的「庶民」和「平凡人」仍然堅定的表達「就是討厭那個人」!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