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半百的華裔外籍機師1年前開始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不論坐著或站著均感不適,走路也容易搖晃,工作先辦理停飛後而不得不離職,初期醫師皆朝內耳不平衡的梅尼爾氏症進行治療,仍然無法見效。後來前往大型醫院接受血液、核磁共振等各項檢查,才確診為小腦萎縮症。由於西醫只能進行保守治療,患者後來轉求中醫治療,起先必須由家人攙扶前來,治療2個月後頭暈現象已大幅改善,還能自行開車前來診所就醫。
中醫師張賜興說明,小腦萎縮症的發病症狀除了會感到頭暈,還包括走路平衡感異常、步態搖晃、容易摔傷跌倒、走路不穩、動作遲緩,口齒不清、進食易嗆到、吞嚥困難,寫字不順暢,愈寫愈小字等10大症狀,更嚴重還會出現眼球震顫及複視。發病年齡通常都在40歲之後,而上述病例並無家族遺傳病史,許多醫學研究文獻認為,小腦萎縮症恐與病毒感染、特定免疫基因缺陷及DNA修復異常有關。
西醫目前針對小腦萎縮症的治療無藥可醫,只能採取神經促進劑、B12或阿斯匹靈等活化神經及血循藥物進行保守治療,無法延緩小腦萎縮症進展。多數小腦萎縮症病程緩慢,可能發病20年,慢慢退化;也有少數患者1、2年內病情快速惡化。中醫理論認為小腦萎縮症患者多偏向脾腎兩虛為主,容易出現眩暈、腸胃不適、容易脹氣或失眠,這3項症狀往往是加重病情的因素,若同時存在會更加棘手,必須長期治療才可能收效。
中醫講求腎為先天之本,認為大腦和小腦皆由腎主導,而脾胃為後天之本;西醫則認為小腦萎縮是來自小腦的氣血循環不良造成。張賜興解釋,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由後天來養先天,從加強脾胃吸收能力增加補腎填精的功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治療小腦萎縮症的目的。
該名機師接受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症時,搭配內服藥、外貼藥膏和針灸及矯正脊椎的推拿,前1個月從頸椎貼膏藥至尾椎處,每天換藥,主要是打通任督二脈,讓體內積存風、寒、濕、熱、淤的各種毒素排出,矯正脊髓液的循環恢復正常;針灸部分則針對百會穴、四神聰、智三針、腦三針、神庭、風池、風府等穴位進行頭皮刺激,以及其他如血海、太衝、太溪、足三里及合谷等穴位治療;同時搭配內服中藥調整腸胃恢復正常功能,吸收足夠養分,滿足身體機能需求。患者治療3個月後,現在每周回診針灸1次,再配合長期服藥,狀況穩定。
不論是正在發病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患者,或是尚處於健康狀態的人,皆應從日常養生保健做起,張賜興強調,3餐必須正常,少吃發酵、醃漬類食物,糕點、冷飲則盡量避免,並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減少傷肝腎機率。此外,房事也須節制,以免引發腎虛,影響腦腎之功能。醫師最後提醒,小腦萎縮症是慢性退化疾病,至少應治療1年以上才可望回復到較良好的狀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醫目前針對小腦萎縮症的治療無藥可醫,只能採取神經促進劑、B12或阿斯匹靈等活化神經及血循藥物進行保守治療,無法延緩小腦萎縮症進展。多數小腦萎縮症病程緩慢,可能發病20年,慢慢退化;也有少數患者1、2年內病情快速惡化。中醫理論認為小腦萎縮症患者多偏向脾腎兩虛為主,容易出現眩暈、腸胃不適、容易脹氣或失眠,這3項症狀往往是加重病情的因素,若同時存在會更加棘手,必須長期治療才可能收效。
中醫講求腎為先天之本,認為大腦和小腦皆由腎主導,而脾胃為後天之本;西醫則認為小腦萎縮是來自小腦的氣血循環不良造成。張賜興解釋,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由後天來養先天,從加強脾胃吸收能力增加補腎填精的功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治療小腦萎縮症的目的。
該名機師接受中醫治療小腦萎縮症時,搭配內服藥、外貼藥膏和針灸及矯正脊椎的推拿,前1個月從頸椎貼膏藥至尾椎處,每天換藥,主要是打通任督二脈,讓體內積存風、寒、濕、熱、淤的各種毒素排出,矯正脊髓液的循環恢復正常;針灸部分則針對百會穴、四神聰、智三針、腦三針、神庭、風池、風府等穴位進行頭皮刺激,以及其他如血海、太衝、太溪、足三里及合谷等穴位治療;同時搭配內服中藥調整腸胃恢復正常功能,吸收足夠養分,滿足身體機能需求。患者治療3個月後,現在每周回診針灸1次,再配合長期服藥,狀況穩定。
不論是正在發病治療小腦萎縮症的患者,或是尚處於健康狀態的人,皆應從日常養生保健做起,張賜興強調,3餐必須正常,少吃發酵、醃漬類食物,糕點、冷飲則盡量避免,並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減少傷肝腎機率。此外,房事也須節制,以免引發腎虛,影響腦腎之功能。醫師最後提醒,小腦萎縮症是慢性退化疾病,至少應治療1年以上才可望回復到較良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