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死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雷影評]



作為睽違《你的名字》三年後的大作,《天氣之子》未演先轟動,故事發生在因天氣異常而不停下雨的東京,獨自離家的男高中生帆高,遇見了百分百晴女陽菜,意外發現陽菜的能力是能讓地區短暫放晴,於是帆高和陽菜姐弟開啟了「祁晴」服務,希望能為東京的人們帶來一絲短暫的快樂,沒想到使用超能力的代價是必須成為活祭品,但帆高勢死拯救陽菜...。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延續新海誠一貫細膩唯美的畫風,揉合了奇幻與真實,東京的街道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但同時光影的變化又極其不科學的美艷。因為主題和天氣有關,在「日光」本身就可以做非常多著墨,有幾幕放晴畫面之瑰麗壯觀,值得讚嘆。

有網友在意故事設定在多雨的東京,讓背景單調了許多,但光影透過雨滴水氣的折射,其實也讓視覺豐富不少,再者,這樣灰暗陰雨了無生氣的城市,不也符合帆高一直以來的內心世界嗎?也正因為背景的單調無趣,在每一次祈晴後日光乍現的時刻,對比才能夠如此強烈,不論是突然拉遠的鏡頭或是精準進拍的音樂,其實都堆高了觀眾對畫面的感受程度。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比較想討論的是關於獻祭這件事,東京陷在天氣亂象之中,陽菜的能讓天氣短暫放晴,但其實是變相將自己推向毀滅。我一直有種東京是對現實世界的投射之感,我們所處的世界因為科技、因為經濟變得更龐大,但我們真的能掌控一切嗎?如果世界一直都那麼美好,就不會有《蝙蝠俠》中充滿罪惡的高譚市、或者是《大象席地而坐》裡那種深不見底的絕望,失序的從來不只是東京的天氣,還有整個世界跟人們的心,只是我們從不願意正面承認。

▲新海誠新作《天氣之子》(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於是活祭品就這麼出現了,那些無解的、棘手的難題,我們需要一個代罪羔羊。不去探究事情的本因,我們急著把人送上斷頭台,期待一個人的道歉或犧牲可以將風波平息,然後我們會大聲地感謝他為眾生做的一切但在內心竊喜。

片中圭介表示:「如果陽菜的犧牲可以換取整個東京回歸正常,他願意支持這麼做」不覺得很諷刺嗎?回頭看台灣各種歷史事件,都可以看見人類的劣性,不論是白色恐怖或是近年的普悠瑪事件,顯現了人類的健忘,對於子虛烏有的指控以及事後廉價虛偽的感謝沒有絲毫判斷能力。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劇照(圖/車庫娛樂)

兜回電影本身,我覺得扣掉畫面的美感,劇情和人設都稍嫌薄弱,不過這樣觀眾可以更不費心的理解劇情與欣賞畫面本身;加上精心設計的音樂,還是有被電影本身震懾到,大部分側重在構圖及音樂性上,至於延伸出來的都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了。

▲《天氣之子》海報(圖/車庫娛樂) ▲《天氣之子》海報(圖/車庫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