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見的堂弟打電話來,說是看到新聞,問起市場小宅量體過大,以及公設普遍過高的問題,預售剛交屋的他,除了擔心未來轉手性,也煩惱價格會不會因為案量太多崩盤。
我的回答是,你買得早,取得價格低,加上初期規畫至少還符合人性,不至於會發生那些結果,可是要是你在這時間點買,貴又遇到不好的產品,那就很難說了。
講完之後,想必堂弟應該很好睡,但我忍不住想,這些年,房產圈子裡一窩蜂造成的業力引爆,還真不少。
就拿小宅來說吧。
這幾年為搶攻低總價市場,建案規畫愈來愈迷你,小宅充斥市場,衍生新的亂象,除了大玩「一加一房」、「小兩房」、「兩房」、「小三房」、「二加一房」、「三房」等名詞梗,為了滿足低總價門檻,不惜縮小格局,用不符合人性的規劃,或是公然陽台外推、二次施工等違建作法來放大使用面積,甚至於大玩高單價低總價,拉高車位價格回補房價的數字遊戲,等著買家上鉤。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當這些紙上作業付諸實現,這些年輕買家可能發現等待已久的新家想得和長得不大一樣,不是通風不良、採光不佳,就可能是尺寸太小,家具根本進不去,抑或是住進去,怎樣都覺得不大對勁,這類產品一多,不只住起來不舒服,未來想要轉手也是一大問題。
不過,建商狂推同類案件造成災難的案例也不是第一回,這戲棚下蹲久了,看著看著,也看了不少戲。僅僅在這一波多頭,歷史重演的有小套房、豪宅、地上權住宅,到後來的旅館、月子中心、百貨商場等等,每一波都是無心插柳開始,莫名賣得風生水起,同業眼紅一窩蜂搶進,最後亂象叢生,慘烈結束。
若說小宅還在進行式,那來講講已經燒完一波的豪宅。在那個豪宅可以超額貸款的年代,那一家業者不是使盡渾身解數,推出單價與總價雙高的豪宅產品,剛開始,無論產品力、地段都頗有可觀,到了後來,豪宅不過就是房子大點,價格貴些,地點越來越怪,規劃越來越差,建材越來越爛。到最後,假豪宅充斥,雖然不至於讓「豪宅」二字蒙塵,卻也不像剛開始含金量那麼高,而這些假豪宅很多人到現在還套在高點,想要下車,只有付出不斐的代價。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賣不掉的假豪宅們應該在暗處默默哭泣吧。當年早知道賣不掉,或許也會想,晚一點蓋不一樣的產品,怎麼會像現在那麼淒涼。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在台灣這個市場裡,業者搶進同一類產品有其必然,消費者心思難測,每一個案子都是一場大冒險,與其另闢戰場,不如蕭規曹隨來得安穩,何況無論小宅或是豪宅,總會真正有需求的買方存在,賣得好不好,除了大環境,也就看各自造化。
消費者呢?
如果預算許可,寧可貴點買好些機能強的,也不貪便宜卻非主流的,最重要的,是入手真正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產品,而非聽著人云亦云,那兒好就往哪邊買,哪邊主流哪邊逛,「不變應萬變」,回歸本心才是自用客戶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門。
至於有人問,小宅之後,誰是下一個業力引爆?
說來也不難,只要看誰賣得俏,大家跟著一窩蜂追的產品,就八九不離十了。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講完之後,想必堂弟應該很好睡,但我忍不住想,這些年,房產圈子裡一窩蜂造成的業力引爆,還真不少。
就拿小宅來說吧。
這幾年為搶攻低總價市場,建案規畫愈來愈迷你,小宅充斥市場,衍生新的亂象,除了大玩「一加一房」、「小兩房」、「兩房」、「小三房」、「二加一房」、「三房」等名詞梗,為了滿足低總價門檻,不惜縮小格局,用不符合人性的規劃,或是公然陽台外推、二次施工等違建作法來放大使用面積,甚至於大玩高單價低總價,拉高車位價格回補房價的數字遊戲,等著買家上鉤。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當這些紙上作業付諸實現,這些年輕買家可能發現等待已久的新家想得和長得不大一樣,不是通風不良、採光不佳,就可能是尺寸太小,家具根本進不去,抑或是住進去,怎樣都覺得不大對勁,這類產品一多,不只住起來不舒服,未來想要轉手也是一大問題。
不過,建商狂推同類案件造成災難的案例也不是第一回,這戲棚下蹲久了,看著看著,也看了不少戲。僅僅在這一波多頭,歷史重演的有小套房、豪宅、地上權住宅,到後來的旅館、月子中心、百貨商場等等,每一波都是無心插柳開始,莫名賣得風生水起,同業眼紅一窩蜂搶進,最後亂象叢生,慘烈結束。
若說小宅還在進行式,那來講講已經燒完一波的豪宅。在那個豪宅可以超額貸款的年代,那一家業者不是使盡渾身解數,推出單價與總價雙高的豪宅產品,剛開始,無論產品力、地段都頗有可觀,到了後來,豪宅不過就是房子大點,價格貴些,地點越來越怪,規劃越來越差,建材越來越爛。到最後,假豪宅充斥,雖然不至於讓「豪宅」二字蒙塵,卻也不像剛開始含金量那麼高,而這些假豪宅很多人到現在還套在高點,想要下車,只有付出不斐的代價。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賣不掉的假豪宅們應該在暗處默默哭泣吧。當年早知道賣不掉,或許也會想,晚一點蓋不一樣的產品,怎麼會像現在那麼淒涼。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何必當初?
在台灣這個市場裡,業者搶進同一類產品有其必然,消費者心思難測,每一個案子都是一場大冒險,與其另闢戰場,不如蕭規曹隨來得安穩,何況無論小宅或是豪宅,總會真正有需求的買方存在,賣得好不好,除了大環境,也就看各自造化。
消費者呢?
如果預算許可,寧可貴點買好些機能強的,也不貪便宜卻非主流的,最重要的,是入手真正符合自己實際需求的產品,而非聽著人云亦云,那兒好就往哪邊買,哪邊主流哪邊逛,「不變應萬變」,回歸本心才是自用客戶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門。
至於有人問,小宅之後,誰是下一個業力引爆?
說來也不難,只要看誰賣得俏,大家跟著一窩蜂追的產品,就八九不離十了。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