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在軍事跟外交上動作頻頻,中美兩大國之間的角力開始白熱化,在聯合國的國際傳播部門實習,明顯感受得到台灣的外交困境,但是記者出身的我,感觸最深的是,對內,台灣人需要更多有深度的國際新聞,讓人民跟世界接軌、掌握世界脈動;對外,台灣嚴重缺乏可以在國際場合發聲的英文媒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香港反送中條例引發爭議、港人開始每周末大規模遊行抗議的時候,面對全世界關注香港的局勢,中國政府不僅頻繁召開記者會,強調中國立場,大量來自中國的英文媒體,把這些「中方立場」一字不漏地做成英文報導,雖然只是一篇篇的英文新聞,但是大量累積之後,的確增加了國際聲量,也讓更多不懂中文的人,更了解中國政府的想法。



像是香港警方在 8 月 11 日暴力壓制示威者,包括在地鐵站內發射催淚彈,或近距離發射胡椒彈攻擊抗議人士,引發西方媒體高度關注,聯合國人權辦公室也發布新聞稿表示關切,認為香港警方違反國際規範及標準,敦促香港政府調查。果然,聲明一出,中國駐日內瓦就回擊,認為聯合國跟歐盟針對涉港問題發表錯誤言論,干涉中國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向暴力違法分子發出錯誤信號。大量中國官方媒體爭相報導,要西方不要干涉中國內政,而這樣的報導也成為新華社英文版頭條,各家中國的英文媒體包含 China Plus 、 People’s Daily 、環球時報、 CGTN 也紛紛跟進。

或許你會以為,不過就是把新聞翻譯成英文,有什麼了不起?

培養英文媒體,其實都在中國政府的計畫當中。根據南華早報報導,過去十年,中國政府花了至少66億美金,來培養英文媒體,新華社的外語新聞數量從2009年開始增加了一倍, CGTV 在 Facebook 的英文粉絲頁更累積了八千萬粉絲按讚,這些都是為了要讓「來自中國的聲音」更順暢地傳遞到西方。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在反送中抗議期間,來自中國的英文媒體恰如其分地發揮了中國政府想要他們發揮的角色,不僅在中國境內的電視台、網路,這些英文媒體還有推特帳號、 Facebook 粉絲專頁、 Instagram ,就是為了跟西方世界接軌,不讓他們心中那些「不客觀」的西方新聞專美於前。一整個夏天的抗議,中國英文媒體在網路上累積的聲量相當驚人,也讓中西兩方的媒體觀點簡直壁壘分明-對於西方媒體來說,香港的抗議是對一國兩制的質疑、是一場又一場的民主運動,而中國官媒則把示威人士稱為暴徒、恐怖分子。

當然,在民主國家長大的我們,如果要看英文新聞,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會是 CNN 、 BBC 等知名媒體,鮮少會有外國人會主動搜尋台灣或是中國的英文媒體來看,但是以目前台灣的外交困境來說,利用英文媒體持續地、大量地發出台灣的聲音,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手段。

台灣的媒體,以中文為主流,就算公視跟民視有英語新聞的時段,平面跟電子的英文媒體有中央社的 Focus Taiwan 、 Taipei Times 、 Taiwan News 及 China Post 等,但是公視跟民視的英語新聞節目每天只有不到一小時的時段,而平面跟電子的媒體,除了 Taiwan News ,稿量明顯不足以跟中國的英文媒體比拚。

台灣的英文媒體資源不足,恐怕跟台灣媒體環境的低薪、資源缺乏有關,但是當中國、南韓、甚至日本都致力於培養英文媒體,台灣政府、新聞媒體也是時候思考,是否應該挹注資源,讓台灣擁有一個可以為我們在國際平台發生的英文媒體以及相關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

▲作者翁琬柔於紐約攻讀媒體管理,並在聯合國實習,有機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菁英人士。(圖/翁琬柔提供)

●作者:翁琬柔/主播、國際新聞記者,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碩士,現於紐約攻讀媒體管理。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