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買保單,平均每人手中握有2.5張保單,但過去買的保單是否適合現在的你?保險業者建議每年至少選1天為保單健診,並議可選在自己生日當天,除考量生日不易忘記外,更重要是保險年齡不是以足歲計算,若超過生日6個月,便須加1歲,牽動壽險、健康險等險種保費計算,1張保單可能因慢了1天投保,便增加數千元到數萬元之譜的保費開銷,並可從風險承擔能力、親人、職業、家庭責任等4大面向著手。
據保發中心最新統計,國人不僅握有的平均保單張數逐年成長,2018年國人平均每人保費支出已增長至15萬5885元,當中僅7021元為產險保費支出,其餘14萬8865元均為壽險保費支出,壽險滲透率甚至高居全球第一名。每年花錢在保險商品,自然得定時評估效益。
不過,保單不是買了就放著不管,也要像身體一樣得定期檢查。磊山保經高級業務經理楊雅涵對於保單健診有一套獨特的購衣論,她說「每一年,你對未來的想法會改變。保單健診就像打開衣櫥,看看衣服夠不夠、合不合穿,當然也要考量預算。」
她不諱言,現在很多人聽到保單健診會認為是業務員想賣保單,但正確的保單健診不是要客戶增加保單,而是檢視期待與擁有的落差,有時基於人生階段的變化,甚至應該降低保額。
對於保單健診的執行時間,楊雅涵有別一般建議選在每年年底、年初,建議選在自己生日當天,除考量生日不易忘記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保險年齡不是以足歲計算,若超過生日6個月,便須加1歲,因此也牽動壽險、健康險等險種保費計算,1張保單可能因慢了1天投保,便增加數千元到數萬元之譜的保費開銷。
也就是說,在申請投保日當天計算年齡,若是29足歲5個月又7天,因尚未6個月仍算是29歲,但若是29歲6個月又1天,則因為超過6個月,因此要算做是30歲,
此外,楊雅涵認為保單健診不適合DIY,應該尋找專業人士協助。她以健保給付舉例,達文西手術因出血少、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廣受歡迎,可應用醫療範圍達36項,但非每1項都可申請健保給付,民眾往往不熟悉健保規定,專業的壽險顧問相對具有較多相關知識,可以針對每個人對醫療品質的期待,提供對應的保額規畫。
在執行保單健診時,楊雅涵建議可從4大面向著手,首先是評估風險承受度,以住院治療為例,若手頭較緊,不必強求單人房、雙人房,可以退而求其次住健保房,反觀國人發病率攀升的癌症,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其治療過程有時單是標靶藥費用便達百萬元以上,建議評估萬一發生,個人帳戶裡是否有足夠資金因應?若不足,建議以防癌險、重大疾病險、失能險等分攤醫療風險。
再來是考量身邊親人的病史,主因不少疾病與遺傳基因有關,如第一型糖尿病,而即便是生活習慣不良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也會因為家人生活習慣相近而有較高發生率,可留意近親病史,作為健康險的規劃參考。
三要考量職業變化,例如更換工作,意外風險等級改變,又如公司加薪,可思考是否該增加退休規畫或其他圓夢基金規畫。
最後是對家庭責任,楊雅涵認為,保險規畫除考慮個人保障,應一併考量同共同生活的家人,尤其對有奉養長輩、扶養子女者更有其必要,因而除每年生日時檢視保單,在進入婚姻生活、生育子女等重大人生階段改變時,亦須機動檢視保單,才能建立完整的風險防護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保單不是買了就放著不管,也要像身體一樣得定期檢查。磊山保經高級業務經理楊雅涵對於保單健診有一套獨特的購衣論,她說「每一年,你對未來的想法會改變。保單健診就像打開衣櫥,看看衣服夠不夠、合不合穿,當然也要考量預算。」
她不諱言,現在很多人聽到保單健診會認為是業務員想賣保單,但正確的保單健診不是要客戶增加保單,而是檢視期待與擁有的落差,有時基於人生階段的變化,甚至應該降低保額。
對於保單健診的執行時間,楊雅涵有別一般建議選在每年年底、年初,建議選在自己生日當天,除考量生日不易忘記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保險年齡不是以足歲計算,若超過生日6個月,便須加1歲,因此也牽動壽險、健康險等險種保費計算,1張保單可能因慢了1天投保,便增加數千元到數萬元之譜的保費開銷。
也就是說,在申請投保日當天計算年齡,若是29足歲5個月又7天,因尚未6個月仍算是29歲,但若是29歲6個月又1天,則因為超過6個月,因此要算做是30歲,
此外,楊雅涵認為保單健診不適合DIY,應該尋找專業人士協助。她以健保給付舉例,達文西手術因出血少、傷口小、復原快等優點廣受歡迎,可應用醫療範圍達36項,但非每1項都可申請健保給付,民眾往往不熟悉健保規定,專業的壽險顧問相對具有較多相關知識,可以針對每個人對醫療品質的期待,提供對應的保額規畫。
在執行保單健診時,楊雅涵建議可從4大面向著手,首先是評估風險承受度,以住院治療為例,若手頭較緊,不必強求單人房、雙人房,可以退而求其次住健保房,反觀國人發病率攀升的癌症,不治療就會危及生命,其治療過程有時單是標靶藥費用便達百萬元以上,建議評估萬一發生,個人帳戶裡是否有足夠資金因應?若不足,建議以防癌險、重大疾病險、失能險等分攤醫療風險。
再來是考量身邊親人的病史,主因不少疾病與遺傳基因有關,如第一型糖尿病,而即便是生活習慣不良引起的第二型糖尿病,也會因為家人生活習慣相近而有較高發生率,可留意近親病史,作為健康險的規劃參考。
三要考量職業變化,例如更換工作,意外風險等級改變,又如公司加薪,可思考是否該增加退休規畫或其他圓夢基金規畫。
最後是對家庭責任,楊雅涵認為,保險規畫除考慮個人保障,應一併考量同共同生活的家人,尤其對有奉養長輩、扶養子女者更有其必要,因而除每年生日時檢視保單,在進入婚姻生活、生育子女等重大人生階段改變時,亦須機動檢視保單,才能建立完整的風險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