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每到一個景點在社群軟體上「拍照打卡」成為必做的事情,傳播越來越方便,速度也更快,出去玩不再需要依賴旅遊節目介紹,只要打開Facebook或是Instagram,就可以快速查到大量的景點照、食物照。但當景點越來越容易廣為人知,秘境不再是秘密,人潮的聚集究竟是為當地帶來更多的觀光效益,或是製造了更多的環境問題值得關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標」讓「秘境」不神秘

Instagram自2010年推出,2015年推出地標搜尋功能,可直接搜尋景點名稱,Instagram就會顯示該景點的實際位置,秀出眾多網友在景點打卡的相關照片,此項功能讓用戶可以快速又方便的更了解景點資訊,現在只要在Instagram上搜尋「XX秘境」,就可以看到許多「網美照」,就會發現秘境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人煙稀少,也不再是世外桃源。

根據美國新聞網站Vox於2018年10月發布的影片探討在照片上標註詳細地點所帶來的影響,影片中指出社群媒體爆炸性出現後,許多原本不知名的隱匿性景點在Google搜尋量的增加。

(圖片來源Vox新聞網Youtube影片).png (圖片來源Vox新聞網Youtube影片).png

影片裡以Horseshoe Bend為例,圖表顯示在Instagram推出之後,景點的搜尋量逐漸地往上攀升,相同的情形也發生在Kanarraville Falls、Vance Greek Bridge等景點上。Instagram將地理坐標結合到圖片中的功能,是此項狀況的一大推手,就算所處的位置尚未有地標,也可以直接建立一個新地標。

人潮蜂擁而至 更多環境問題

社群媒體上的照片為自然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潮,但也可能帶來更多的垃圾或更多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宜蘭粉鳥林為例,2018年底因連日大雨導致崩塌,聯外道路崩塌阻斷、警示牌損壞,因此粉鳥林封閉,但在封閉期間,還是可以從Instagram上看到許多照片打卡,遊客擅自越過圍欄進入,造成不良示範,也會讓更多人誤以為這樣的行為是可以被允許的。

而每到冬天就很夯的桃園八德落羽松,也是近三年竄紅的網紅景點,種植了近三千棵落羽松,原為當地居民才知道的私房景點,因為網路打卡關係,吸引越來越多人朝前往,造成附近交通混亂,且遊客在拍照的同時踩踏落羽松的氣生根,或是亂丟垃圾,造成地主和種植落羽松的建商的困擾。

有些景點是屬於公共財,需要靠政府投入資源管理,但以現行狀況來看,管理人力應付不了觀光人潮,有些景點為私人土地,政府無法過多的介入,但當地主無法負荷人潮帶來的破壞或困擾,又該如何取得平衡,是現今需要面臨的課題。(初聲/陳昱華/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