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孩這件事情光靠個人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郭駿武說。親子共學團倡導以對話、討論的方式代替打罵教育,提供場域讓家長分享教養經驗,了解自己在教育上的盲點。
幼兒共學團常去自然主題公園親近自然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
不比誰的孩子更乖 比誰更了解孩子
親子共學,到底「學」什麼?父母學習如何做到不打罵、威脅、恐嚇或利誘孩子,又能與孩子平等、尊重地相處,並了解他們的需求。而孩子則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練習自由選擇,學習並鍛煉他們的思辨、表達及自主學習能力。
從事教育改革工作將近三十年的郭駿武,二?一一年著手展開幼兒共學團,一年後又成立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目前已發展出五十個幼兒共學團,幾乎遍佈全台各地,小學共學團也有一百五十人的規模,同步開設課程的還有國高中共學團。
郭駿武認為,昔日台灣處在極權體制壓與迫結構,使教育鼓勵競爭。現今,台灣走入民主,親子共學或許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向孩子傳遞平等、尊重、合作的理念。但是,讓家長放棄固有的獎懲觀念,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並非在一朝一夕間改變。
郭駿武以親身帶娃經歷說明,一天自家四歲小孩跑到洗手台打開水龍頭,並用報紙堵住出水口。平常家長的第一反應多半是斥責「不要玩水了」,但他卻選擇在一旁靜靜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後來才知道孩子是在做實驗,測物體的沉浮。
郭駿武說,如果家長每天都在指責小孩,小孩就會失去信心,創造力也會被壓制、摧毀。共學團希望帶父母重新認識孩子。以前比誰的孩子更乖,現在共學家長聚在一起則是比誰更了解孩子。
郭駿武分享親子共學的教育理念 ( 攝影/陳郁雯)
共養小孩 共同進步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是第一個實踐親子共學並持續最久的團體。幼兒共學團的活動地點以公園等公共設施為主,由領隊協助父母帶領孩子探索自然及周遭世界,無具體課程安排。剛開始大都外聘有實驗教育背景的老師作為領隊,現在八成以上則有對教育感興趣的家長擔任,邊帶小孩邊工作。
小學共學團橫跨大班至小五學齡段,以此分為低、中、高三階段,不按傳統的科目細分,而是將課程劃分為三大類:人文藝術音樂、自然科學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小學共學團從小三就鍛煉孩子自主選課,除基本的算術、書寫能力之外,還規劃哲學課、舞蹈課、自主學習課,幫助孩子規劃時間、了解最近的社會議題等等。
國高中共學團除數學、科學、哲學、歷史課外,也增設心理咨商課,更鼓勵孩子出國自助旅行。為創造倡導平等、尊重、合作理念的教育環境,共學團也以文字評量取代分數、排名的方式衡量孩子較全面的學習狀態。
大部分親子共學團的孩子將學籍掛在學校,以申請自學的方式參加共學,相較自學分攤成本低,還可共享學習資源。郭駿武說,「以前不敢想象實驗教育的家庭,也會願意把小孩送進來試試看」。
共學團不斷壯大,也發現從個別家庭出發形成的支持團體有能力影響周邊,促成「共養小孩,共同進步」的景況。因此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中的家長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成立歐巴桑聯盟;另外也成立類似台灣主婦聯盟的合作社,進行內部採購,更是在2017年成立社會企業,補貼家用,回饋共學團。
從「心」教育 教學相長
參加共學團一兩年後,家長會明顯發現孩子的轉變。他們察覺孩子有無窮的創造力、對學習充滿熱情、面對困難有更多勇氣與堅持。 郭駿武表示,親子共學孩子與體制內孩子最大不同在於,前者走到哪學到哪,生活中每個細節都可以成為學習場域;後者固定的課表按表操課,漸漸地就會消磨對學習的興致。
「很多時候是孩子教我們知識,而不是我們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郭駿武分享,家中孩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決定要自己組電腦。身為父親也不知道電腦如何組裝,過了一週後,孩子在網路上開始尋找組裝電腦的相關資訊,包含電腦零件、擺放位置、配備功能等。
他開始與爸爸討論,什麼是CPU?什麼是顯示卡?郭駿武也開始為孩子找資料。小朋友也從網路上比價、估算一台電腦的預算。一來一往的討論,不管孩子還是家長都可交流資訊,相互成長。
近年,有不少老師嘗試翻轉教育,認為知識不再是由老師單向餵食給學生,而是期望在同儕討論下,讓孩子具備思辨與操作能力。郭駿武表示,教育應不應該只依附老師,而是訓練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他們常問孩子:「你們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傳統體制學生會說:「問老師」;共學的孩子卻回答:「不是吧!應該自已先找資料,再跟同學與父母討論,最後才尋求老師。」從中就可以看到體制內外的孩子,有兩種不同學習軌跡。
用心陪伴孩子的教育過程是共學團不斷提倡的。排除打罵方式了解孩子的心,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對話橋樑。但是「從心教育」不代表一味對孩子好,使孩子產生依賴,更要適時將孩子推出去,讓他們面對的社會解決問題,才是自主學習真正價值。
親子共學團利用公共設施開展共學活動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
親子共學下一步在哪?
很多想嘗試親子共學教育的家長心中都會有疑問,「共學教育可以讓我孩子升學嗎?未來能有競爭力嗎?」其實,台灣現行升學管道多元,甚至有越來越多名額開放給特殊選才計畫,給予自學生很好的升學機會。對自學生而言,除了特殊選才,他們培養的學習熱忱也有能力去準備入學考試。
社會需要有人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張文憑。郭駿武說:「我不認為孩子都應該唸大學,除非能告訴我為什麼念大學。如果不想升學,你準備做什麼?」隨著科技發展,社會變動劇烈,念大學不再是唯一一條路,社會新鮮人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並且有計劃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在政策面,郭駿武期望自學教育可以採取報備制,縣市政府是協助者,而非審議者,「因為要體制內教育審體制外教育很奇怪。」他也認為,教育改革應該從民間開始推動,所以共學團不斷嘗試與社會對話,使家長知道原來教育也可以很不同。
一?八課綱提倡多元適性教育,但上路不久爭議不斷。共學教育要扭轉大眾對升學主義的看法,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將需要長時間耕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幼兒共學團常去自然主題公園親近自然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
不比誰的孩子更乖 比誰更了解孩子
親子共學,到底「學」什麼?父母學習如何做到不打罵、威脅、恐嚇或利誘孩子,又能與孩子平等、尊重地相處,並了解他們的需求。而孩子則從幼兒時期就開始練習自由選擇,學習並鍛煉他們的思辨、表達及自主學習能力。
從事教育改革工作將近三十年的郭駿武,二?一一年著手展開幼兒共學團,一年後又成立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目前已發展出五十個幼兒共學團,幾乎遍佈全台各地,小學共學團也有一百五十人的規模,同步開設課程的還有國高中共學團。
郭駿武認為,昔日台灣處在極權體制壓與迫結構,使教育鼓勵競爭。現今,台灣走入民主,親子共學或許是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向孩子傳遞平等、尊重、合作的理念。但是,讓家長放棄固有的獎懲觀念,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並非在一朝一夕間改變。
郭駿武以親身帶娃經歷說明,一天自家四歲小孩跑到洗手台打開水龍頭,並用報紙堵住出水口。平常家長的第一反應多半是斥責「不要玩水了」,但他卻選擇在一旁靜靜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後來才知道孩子是在做實驗,測物體的沉浮。
郭駿武說,如果家長每天都在指責小孩,小孩就會失去信心,創造力也會被壓制、摧毀。共學團希望帶父母重新認識孩子。以前比誰的孩子更乖,現在共學家長聚在一起則是比誰更了解孩子。
郭駿武分享親子共學的教育理念 ( 攝影/陳郁雯)
共養小孩 共同進步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是第一個實踐親子共學並持續最久的團體。幼兒共學團的活動地點以公園等公共設施為主,由領隊協助父母帶領孩子探索自然及周遭世界,無具體課程安排。剛開始大都外聘有實驗教育背景的老師作為領隊,現在八成以上則有對教育感興趣的家長擔任,邊帶小孩邊工作。
小學共學團橫跨大班至小五學齡段,以此分為低、中、高三階段,不按傳統的科目細分,而是將課程劃分為三大類:人文藝術音樂、自然科學數學、社會科學與哲學。小學共學團從小三就鍛煉孩子自主選課,除基本的算術、書寫能力之外,還規劃哲學課、舞蹈課、自主學習課,幫助孩子規劃時間、了解最近的社會議題等等。
國高中共學團除數學、科學、哲學、歷史課外,也增設心理咨商課,更鼓勵孩子出國自助旅行。為創造倡導平等、尊重、合作理念的教育環境,共學團也以文字評量取代分數、排名的方式衡量孩子較全面的學習狀態。
大部分親子共學團的孩子將學籍掛在學校,以申請自學的方式參加共學,相較自學分攤成本低,還可共享學習資源。郭駿武說,「以前不敢想象實驗教育的家庭,也會願意把小孩送進來試試看」。
共學團不斷壯大,也發現從個別家庭出發形成的支持團體有能力影響周邊,促成「共養小孩,共同進步」的景況。因此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中的家長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成立歐巴桑聯盟;另外也成立類似台灣主婦聯盟的合作社,進行內部採購,更是在2017年成立社會企業,補貼家用,回饋共學團。
從「心」教育 教學相長
參加共學團一兩年後,家長會明顯發現孩子的轉變。他們察覺孩子有無窮的創造力、對學習充滿熱情、面對困難有更多勇氣與堅持。 郭駿武表示,親子共學孩子與體制內孩子最大不同在於,前者走到哪學到哪,生活中每個細節都可以成為學習場域;後者固定的課表按表操課,漸漸地就會消磨對學習的興致。
「很多時候是孩子教我們知識,而不是我們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郭駿武分享,家中孩子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決定要自己組電腦。身為父親也不知道電腦如何組裝,過了一週後,孩子在網路上開始尋找組裝電腦的相關資訊,包含電腦零件、擺放位置、配備功能等。
他開始與爸爸討論,什麼是CPU?什麼是顯示卡?郭駿武也開始為孩子找資料。小朋友也從網路上比價、估算一台電腦的預算。一來一往的討論,不管孩子還是家長都可交流資訊,相互成長。
近年,有不少老師嘗試翻轉教育,認為知識不再是由老師單向餵食給學生,而是期望在同儕討論下,讓孩子具備思辨與操作能力。郭駿武表示,教育應不應該只依附老師,而是訓練孩子自己找到答案。他們常問孩子:「你們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傳統體制學生會說:「問老師」;共學的孩子卻回答:「不是吧!應該自已先找資料,再跟同學與父母討論,最後才尋求老師。」從中就可以看到體制內外的孩子,有兩種不同學習軌跡。
用心陪伴孩子的教育過程是共學團不斷提倡的。排除打罵方式了解孩子的心,才能和孩子建立起對話橋樑。但是「從心教育」不代表一味對孩子好,使孩子產生依賴,更要適時將孩子推出去,讓他們面對的社會解決問題,才是自主學習真正價值。
親子共學團利用公共設施開展共學活動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提供)
親子共學下一步在哪?
很多想嘗試親子共學教育的家長心中都會有疑問,「共學教育可以讓我孩子升學嗎?未來能有競爭力嗎?」其實,台灣現行升學管道多元,甚至有越來越多名額開放給特殊選才計畫,給予自學生很好的升學機會。對自學生而言,除了特殊選才,他們培養的學習熱忱也有能力去準備入學考試。
社會需要有人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張文憑。郭駿武說:「我不認為孩子都應該唸大學,除非能告訴我為什麼念大學。如果不想升學,你準備做什麼?」隨著科技發展,社會變動劇烈,念大學不再是唯一一條路,社會新鮮人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喜歡什麼,並且有計劃的執行才是最重要的。
在政策面,郭駿武期望自學教育可以採取報備制,縣市政府是協助者,而非審議者,「因為要體制內教育審體制外教育很奇怪。」他也認為,教育改革應該從民間開始推動,所以共學團不斷嘗試與社會對話,使家長知道原來教育也可以很不同。
一?八課綱提倡多元適性教育,但上路不久爭議不斷。共學教育要扭轉大眾對升學主義的看法,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將需要長時間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