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的小成,在19歲那年準備升學考試時,開始出現幻聽症狀,起初以為是「魔神仔」在耳邊竊竊私語,媽媽帶他去廟裡收驚卻不見效。有一次,小成在家中幫忙擦窗戶,再度聽見「魔神仔」和他說話,一個不注意就從五樓高的地方摔了下去,因而住院休養;還有一次,在家中和媽媽聊天時受幻聽侵擾,他突然站起身來、朝門外跑去,差點發生車禍,嚇壞了媽媽!種種跡象讓家人察覺異樣,帶他至精神科就醫確診罹患思覺失調症。
小成自述,初期接受治療時曾經以為自己好了而自行停藥,結果復發後導致病症加劇,幻聽、妄想日夜叨擾,讓他很害怕。那次復發讓小成學會與病症共處,他現在已能分辨幻聽與真實聲音的差異,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受幻聽影響。目前小成有三天到停車場上班,甚至因為表現優異當上了小主管,還能用自己賺的錢買禮物送媽媽,他也培養出攝影嗜好,用鏡頭記錄生活點滴,讓其他人看見他眼中的世界。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發病後會影響認知、情感、情緒功能等,出現不合乎現實的想法,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其餘皆與常人無異,常見症狀包含幻聽、幻覺、妄想、社交退縮等。
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種慢性病,因此,穩定治療、規律用藥格外重要。然而,根據研究,不到六成的患者在出院後第一個月有回診拿藥,僅有四成五的患者持續治療一個月以上,顯示患者對於穩定治療的觀念仍然不足。
張家銘說,有些患者會忘記吃藥,或是自覺疾病已穩定而自行停藥,也有不少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停藥。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雖能控制、消除幻覺與妄想,但容易讓患者出現動作緩慢、不靈活的副作用,導致肢體僵硬、表情不自然;第二代藥物則能大幅下降動作緩慢的問題,卻會有便秘、嗜睡,或是胃口變佳,導致體重上升的情形。
張家銘表示,現今思覺失調症治療選擇持續進步,除了每天使用的口服藥,還有每個月或每三個月使用一次的長效針劑。長效針劑的藥物遵從性較高、使用頻率較低、可於回診時施打,能夠減少忘記用藥的機會,同時在體內建立起更穩定的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的控制。
張家銘強調,穩定的體內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控制,積極的治療更能維持功能、利於患者回歸社區,多數患者不建議停藥,但有少部分患者能減藥到一定程度。思覺失調症病發後的頭五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可以維持穩定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若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使患者無法回復原本的狀態。
張家銘說,除藥物治療外,「心理社會復健」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病情穩定下,協助他們盡快回到校園職場,持續接觸人群,維持功能,就能增加患者信心,找回更多人生價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每100人中就有1人為患者,發病後會影響認知、情感、情緒功能等,出現不合乎現實的想法,除了部分行為出現障礙,其餘皆與常人無異,常見症狀包含幻聽、幻覺、妄想、社交退縮等。
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種慢性病,因此,穩定治療、規律用藥格外重要。然而,根據研究,不到六成的患者在出院後第一個月有回診拿藥,僅有四成五的患者持續治療一個月以上,顯示患者對於穩定治療的觀念仍然不足。
張家銘說,有些患者會忘記吃藥,或是自覺疾病已穩定而自行停藥,也有不少患者擔心藥物副作用停藥。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雖能控制、消除幻覺與妄想,但容易讓患者出現動作緩慢、不靈活的副作用,導致肢體僵硬、表情不自然;第二代藥物則能大幅下降動作緩慢的問題,卻會有便秘、嗜睡,或是胃口變佳,導致體重上升的情形。
張家銘表示,現今思覺失調症治療選擇持續進步,除了每天使用的口服藥,還有每個月或每三個月使用一次的長效針劑。長效針劑的藥物遵從性較高、使用頻率較低、可於回診時施打,能夠減少忘記用藥的機會,同時在體內建立起更穩定的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的控制。
張家銘強調,穩定的體內藥效濃度有助於病況控制,積極的治療更能維持功能、利於患者回歸社區,多數患者不建議停藥,但有少部分患者能減藥到一定程度。思覺失調症病發後的頭五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可以維持穩定治療,則能使大腦維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若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可能導致腦部不可逆的損傷惡化,使患者無法回復原本的狀態。
張家銘說,除藥物治療外,「心理社會復健」對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在病情穩定下,協助他們盡快回到校園職場,持續接觸人群,維持功能,就能增加患者信心,找回更多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