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斷雜糧種植近40年,財團法人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從去年(2018)開始推行國產雜糧復興運動,已成功串連數十家雜糧契作主體形成一契作主體聯盟,整體雜糧種植面積已突破1000公頃。本年度計畫在於強化行銷力道,擦亮國產雜糧品牌,提升市場接受度。
今(26)日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邀請契作主體及加工廠商、通路業者,針對大豆庫存去化、品規標準化等議題共同討論,期望藉此打通產業上中下游任督二脈,產業鏈運作穩定順暢。
▲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邀請契作主體及加工廠商、通路業者共同討論。(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6.26)
肩負大糧倉政策推動重任的農糧署作物生產科長陳孝宇表示,大糧倉政策推行至今,國內大豆產量確實提高不少,也導致庫存增加,去化不及等現象,顯示在加工端及消費端仍有許多待努力的空間,將是未來的工作重點。
▲會中針對大豆庫存去化、品規標準化等議題共同討論。(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6.26)
虎尾科技大學羅朝村教授說明,虎科大素以理工機械為強項,但在農業的貢獻上亦不遺餘力,例如校內的農民大學培訓農業專才、農業經理人協會及因應大糧倉政策設置的大糧倉有機專區等,此外今年9月將成立農業科技系,孕育更多農業人才。
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翁育群理事主席提到,復興國產雜糧有幾個重點:1.生產及加工之產品須以客戶為導向。2.價格合理化。3.大豆品規標準化。4.有機與產銷履歷保障食品安全與生產流程透明。以上需要農民與加工業者的密切合作,並期望基金會最終能夠整合生產、加工與行銷三方,成功打通雜糧復興最後一哩路。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積極推行國產雜糧復興運動。(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6.26)
董事長林源泉指出,過去由於美援,所以台灣這塊土地已中斷種植雜糧三、四十年餘。擔任董事長至今,總算能夠看到雜糧種植終於又在台灣重現,雖然在價格上仍無法和國外競爭,但只要將國產大豆製品製作精緻化,仍然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肩負大糧倉政策推動重任的農糧署作物生產科長陳孝宇表示,大糧倉政策推行至今,國內大豆產量確實提高不少,也導致庫存增加,去化不及等現象,顯示在加工端及消費端仍有許多待努力的空間,將是未來的工作重點。
虎尾科技大學羅朝村教授說明,虎科大素以理工機械為強項,但在農業的貢獻上亦不遺餘力,例如校內的農民大學培訓農業專才、農業經理人協會及因應大糧倉政策設置的大糧倉有機專區等,此外今年9月將成立農業科技系,孕育更多農業人才。
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翁育群理事主席提到,復興國產雜糧有幾個重點:1.生產及加工之產品須以客戶為導向。2.價格合理化。3.大豆品規標準化。4.有機與產銷履歷保障食品安全與生產流程透明。以上需要農民與加工業者的密切合作,並期望基金會最終能夠整合生產、加工與行銷三方,成功打通雜糧復興最後一哩路。
董事長林源泉指出,過去由於美援,所以台灣這塊土地已中斷種植雜糧三、四十年餘。擔任董事長至今,總算能夠看到雜糧種植終於又在台灣重現,雖然在價格上仍無法和國外競爭,但只要將國產大豆製品製作精緻化,仍然能夠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