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川習會將於本周舉行,美中貿易發展持續為全球市場關注焦點,有鑑於近期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層面擴大,專家提醒,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台商須保持策略彈性,而台商最常見的策略就是運用關稅措施、布局東南亞、加大回台布局,整合供應鏈更是台商首要課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市場暨業務發展長林鈞堯指出,根據PwC 2019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全球企業CEO認為未來1年景氣將衰退的CEO比例,從去年5%大幅增加到29%。而從近期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經濟出口成長率反而增加,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大陸出口非美地區的比例抵銷了對美國出口的損失,顯見貿易戰已開始改變企業的國際貿易方式。

林鈞堯表示,CEO信心指數已呈現高檔反轉,其中,尤以美國企業CEO對經濟前景信心下滑最為顯著,樂觀的比例由63%降至37%。因為美國企業已是全球化經營,讓美國偉大,並不一定會使美商偉大。

根據2019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台灣CEO也保守看待2019年景氣,47%對今年全球經濟前景感到悲觀。因此,林鈞堯建議,台商夾在兩大強權競爭中,必須有一定的彈性,提高技術壁壘,才有機會在這場漫長寒冬中挺身前進。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副總經理徐丞毅也提到,在美中貿易戰衝擊下,企業掌舵者如何調整布局至關重要。根據資誠對50家不同產業進行的調查發現,台商對中美貿易的中長期因應策略中,最常見的是「積極探索運用關稅措施」(42%)以及「加大東南亞布局」(42%),其次是「加大回台布局」(39%),而「加大美墨布局」僅占7%。

徐丞毅分析,在「加大東南亞布局」策略上,台商詢問度最高的前4名市場依序為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主要是勞力密集型的產業。而技術與高端製造的台商,則選擇回台灣設廠,尤其台灣政府近期的鼓勵台商回流政策,讓許多企業準備擴大在台投資及擴廠擴線。

徐丞毅分析,台商在過去10幾年已與大陸供應鏈緊密結合,商業模式以「台灣研發,中國大陸生產,三角貿易銷售歐美」居多。如今受到外在經貿環境變化,面臨的課題是得先整合上下游將供應鏈縮短、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或者配合大廠將供應鏈拉長到不熟悉的地方。這些布局若沒想清楚,不同國情法規增加維運成本、不布點導致的訂單流失能否過冬,或急轉單能否消化,都會令企業家越經營越慌亂。

徐丞毅強調,不管是資源充足的跨國企業與深耕大陸的中小型企業,或者是面臨接班問題的家族企業,可能都有感於近期如大陸稅改政策、經濟實質法、台商資金回台專法乃至於東南亞的政經環境變化頻繁,而國際稅務布局,正是企業在進行商業評估時最容易疏忽的地方之一,建議台商依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思考全球稅務布局策略。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資深律師馬碩遠則表示,企業在因應這些法規或外在變化時可能有2種反應,積極面對調整與消極應付法規。而消極應付最容易導致棄守陣地,待價而沽的窘境。企業如果要從大陸退場,除了需要了解當前大陸法令變化外,還有保留法人個體與否的不同出場方式,其中最需注意的是勞動關係的調整,以及退場的資金與土地、股權交付安全規畫。

因此,馬碩遠建議,企業退場後,必須思考如何善加利用取得的資金,伺機尋找下一春,或者乾脆將資金匯回台灣,也必須事先做好資金回台的稅務與資產保全策略規畫,才能真正搭上這波「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的政策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