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家要買房」是華人自古以來的習慣,雖然台灣逐漸西化,買房觀念依舊存在,尤其是結婚後的夫妻面臨定居問題,景文科技大學財務金融副教授章定煊認為夫妻買房不應只考慮現狀,而是將許多情況納入一併考慮,提出5點建議供買房參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對規劃結婚或新婚夫妻首要考慮的為「是否生小孩」,這會影響到購屋的空間與坪數,進而影響買房的總價。章定煊表示,買房第一個考量點是與「家庭的生命週期配合」,比如說,夫妻是否有生小孩規劃,影響室內配置,購屋的空間大小進而影響總價,若置產僅滿足現狀,若小子後可能會立即發生換屋必要,建議買房規劃至少能符合10年內的家庭需求。

對一個即將成立家庭而言,生小孩是第一考量,再者則是夫妻的「職涯規劃」,章定煊說,購屋第二個關鍵評估為「買房地點」,應同步考量職場變動因素,舉例說明,先生是工程師,在南港園區上班,為了省錢買基隆的房子,但若先生換工作到新竹或者新北市,居住在基隆,就會造成交通上的不便,所以可居住在三重等新北市房價較低之處,但離五股或台北市等工作地點都不會太遠。

「購屋的周邊公共設施可及性問題」則列入購屋的第三個評估,章定煊說,若是剛結婚的話,買房不會想到學區的問題,或者是就醫需求等,這些都是在定下生涯方向後,影響選屋條件。

第四點是房屋「保值性」問題,章定煊指出,夫妻雙方將生涯規劃確認後,購買「保值」高的房子或以「消費」概念買房,預算有限情況下,這是二擇一的問題,比如說,要住離市區稍遠但大一點的房子,或住近且小一點,甚至可能會住進老舊房屋,保值型則可考慮近市區,但可能須承擔居住的生活品質不佳問題,例如住老舊公寓與電梯大樓舒適度的差異。

在確認方向後,最重要的一環即是「財富規劃」,也是最後決定買房的預算。章定煊說明,當決定買房後,每月支付房貸後剩下多少錢,可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及不時之需,扣除這些基本開銷後,多少錢可拿來投資,都先規劃,別因買房負擔太重,導致生活開銷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