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鬼子六來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同道堂體制」考慮的很縝密,如果肅順和兩宮太后可以齊心合作,朝政不會出甚麼大亂子。但其實肅順和兩宮形同水火,這就會有問題。

首先要解釋的是「兩宮太后」,過去我們理解一個國家只會有一個太后,但為什麼偏偏這時候會有「兩宮太后」?這個慣例來自明朝,明英宗的皇太子是朱見深,生母是周氏;但英宗的元配是錢皇后,英宗害怕周氏會母以子貴,在自己百年之後錢皇后恐怕會被欺負,因此留下遺詔要和錢皇后同葬陵寢。朱見深即位之後就尊錢皇后為太后,這個沒問題;周氏也被尊為皇太后,後來周氏還想排擠正港的錢太后,被大臣阻擋才作罷。

有這樣的前例,當然後人就會引援。皇帝載淳的母親慈禧就按照慣例尊為「聖母皇太后」,然後慈安就被尊為「母后皇太后」。至於小說裡面說慈禧這個皇太后的稱號是她去跟慈安要來的純屬藝術創作。

慈禧不喜歡肅順(到底有誰喜歡肅順啊?),咸豐考慮讓慈禧加入決策圈的點在於,利用慈禧對肅順的反感,讓她去制衡肅順。但咸豐卻沒想到,人惡毒起來甚麼都幹得出來,慈禧不僅僅要權,還要命。

我認為慈禧對於權力那麼在乎,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惠徵不是一個很強硬的人,膽子很小,她從小也許常看到阿瑪唯唯諾諾的樣子,讓她相當失望。因此她只要遇到權力,死命都會抓在手上。(不放手,直到權力到手)

另外一種就是野史說法,肅順等人對於還在當懿貴妃的慈禧干預朝政相當不滿,怕慈禧在咸豐駕崩後會母以子貴,於是要求咸豐仿西漢「鉤弋故事」,殺掉慈禧。又有一說是咸豐對於懿貴妃日漸掌權不滿,於是問肅順應不應該先把懿貴妃殺掉,而肅順則默然。按照肅順的個性來看,第一說很有可能;但按照常理來看,第二說也很有可能。因為那是皇帝的家事,不是一般臣子可以耳聞的,而且兩則記載對於肅順的個性相當衝突。

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都有人想要慈禧死。既然這個傳說在後世的稗官野史已經傳得沸沸揚揚,代表當時的後宮一定也是大八卦。我猜想情節應該是,咸豐和肅順討論怎麼處置懿貴妃,也許有談到「鉤弋故事」這個處置方式,但不料消息傳出去,就像蔣經國講「你等會」變成「李登輝」一樣,抹黑成肅順要懿貴妃死,或是後世直接把故事和諧掉也說不定。總之,這讓懿貴妃很在意,加上肅順後來的表現也不好,那當然要從這個人手上奪權。

要奪權,慈禧必須找到同盟,肅順也是。這發生有趣的現象,慈禧一直向慈安示好(姊姊,姊姊的叫),而肅順也只遵慈安太后,甚至不理會慈禧。

▲慈安皇太后。(圖/截自網路)

慈安是一個好人,個性相當好。當皇后時就因為對其它妃子都很和善而頗受好評。雖然沒有為咸豐生下孩子,但和其他妃子所生的孩子關係極好,就連小皇帝載淳後來都跟慈安比較親。慈安是貴族出身,為人端莊,不苟言笑,炎熱的夏天,衣服也穿得很是整齊,沐浴不讓奴才侍候。她的祖父娶的 2 任妻子都是皇族愛新覺羅家的人,她的二姑姑還嫁給端華當福晉,姐姐嫁給莊親王,不論後台、人品和氣質都很適合當皇后。

但好人搞不了政治,這也不能怪慈安,她出生就受貴族教育,學著怎麼穿衣服,學著怎麼化妝,學著怎麼講話,學著怎麼走路,但沒學過怎麼搞政治。相較起來慈禧比較不同,雖然慈禧和慈安的阿瑪都只當到道員,但家世明顯不同,受到的教育也不同。慈安還有一點,那就是看漢文很吃力,這點慈禧就佔盡優勢;而慈安的身分和出身也讓慈禧很在意,這些我們容後再表。

肅順爭取慈安的方針很正確,因為慈安是屬於比較好講話的一方。但這是好處也是壞處,相信慈安也聽過不少娘家在她面前靠北肅順的事情,肅順因為瞧不起滿洲人,所以民調極差,這些討厭肅順的滿人搞不好還有個群組,每天發送抹黑肅順的假新聞。因此慈安說不定先入為主的會對肅順反感,讓慈安向慈禧的那一邊靠攏。

既然兩宮已經有了共識,接下來就是出招了。但這招要怎麼出,這對姊妹還沒有共識。這時候來了一個關鍵的人-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圖/截自網路)

奕訢是咸豐皇帝奕詝的弟弟,他和哥哥的恩怨從上一代就開始。為了敘事方便,我們還是得交代一下。奕訢的生母是靜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是道光皇帝的妃子。奕詝的生母是皇后,道光和皇后的感情很好,但皇后卻在奕詝 10 歲的時候過世,於是道光將奕詝給靜貴妃撫養,奕詝和奕訢小時候生活在一起,年紀相仿,感情很好。但是長大以後卻為了皇位明爭暗鬥。而靜皇貴妃一直想被封為皇后,但道光因為妻子過世不願意再封皇后了,只給靜皇貴妃總領後宮的名號,讓她耿耿於懷。

道光最後下定決心將皇位傳給奕詝,還怕奕詝會清算弟弟奕訢,於是在遺詔寫明要封奕訢為親王。這個也是自以為很周全但問題百出的決策,好像是小兒子原本很有可能繼承家業,也展現出可以繼承家業的能力,但最後老爸死了卻只給一棟房子,剩下全歸大哥所有的感覺。而靜皇貴妃也變成康慈皇貴太妃。

康慈皇貴太妃對於自己沒能當上皇后耿耿於懷,在丈夫死後希望可以當上皇太后。這就給新科皇帝咸豐一個難題,他認為自己的生母孝全皇后即為先帝嫡妻,又出身高貴,卻一天也沒有享受皇太后的尊榮待遇;康慈太妃既非先帝皇后,又非自己生母,且出身不如先帝另兩位皇后,僅僅憑藉作為下一任皇帝的養母,就想以嬪妃身份當太后,不要說清朝,隋唐以後,也幾乎沒有這種例子。而且自己已經提供了皇太后規格的奉養,實在是沒有任何理由再封太后。

▲康慈皇貴太妃。(圖/截自網路)

後面有 2 段故事,就反應了康慈和咸豐的衝突。根據清國八卦雜誌《清稗類鈔》報導,當康慈已經病入膏肓,有一日已經入睡,還沒醒,咸豐跑來請安了,壽康宮中的太監想要通告太妃,咸豐搖手讓他們不要驚動太妃。康慈太妃醒來見床前的影子,以為是恭親王,就拉著咸豐的手說「本來是要立你的,但最後立了奕詝,你認命吧。」咸豐知道她看錯人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跪倒說一定會保全弟弟。太妃覺察到原來是咸豐,整個尷尬,回頭看了一眼,就轉頭睡去,不發一言。王闓運在《祺祥故事》中也有類似記載,但變成康慈碎念咸豐個性古怪,場面也很尷尬。

後來病情更加重,咸豐又去問安,出來遇到當時已經當軍機大臣的恭王,恭王知道額娘要甚麼,想再爭取一次,就對哥哥說,「額娘已經快不行!現在還屏著一口氣是為了等皇兄封她太后,就死而瞑目了。」我想咸豐當時也不好回甚麼,只好隨口應了聲:「喔,喔!」

這個「喔,喔!」感覺像是「是喔」或是「嗯嗯」,單純是簡單回話,並未置可否,但恭王卻利用軍機大臣身份,跑去軍機處說咸豐答應要封康慈皇貴太妃為皇太后,企圖迫使咸豐接受既成事實,讓咸豐相當不爽,這也導致恭王被退出軍機。其實咸豐不爽的理由很充分,第一、他已經解釋過康慈不能封太后的理由,第二、康慈貴太妃對自己很有意見,第三、恭王跑去假傳聖旨,這在封建時代是可以問罪,在現代叫偽造文書。

其實我想不通奕訢為什麼要這樣做,感覺有點像是僥倖,和後來大政治家的形象差很多。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他事母至孝,有一點機會他都要抓住。他在咸豐 5 年因為這個事情被丟出軍機,哥哥咸豐還要他回上書房讀書。經過 2 年才又授都統、再過 2 年才當上內大臣。

後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逃到熱河,就把弟弟恭王丟在北京要他議和。議和完成以後,恭王本來要去熱河向哥哥請安,也被咸豐擋著,看來咸豐真的很不喜歡這個弟弟。

但咸豐的駕崩,讓他的政治生命有了一線生機。哥哥咸豐在朝時不在乎他,甚至排擠他,死之前還沒想到他,現在駕崩了,那個失去的皇位不太可能再回來,但重回軍機倒是有可能,甚至當回領班軍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更何況那一人還是個 6 歲的孩子。因此他可能也下定決心要奪權,奪回屬於他的一切。

問題來了,熱河情況不明,兩宮可能也不喜歡他、肅順就更不用說了,他必須要先了解情況才能出手。經過幾年的沉潛,加上和洋人的談判經驗,他已經不是當年那意氣風發的六阿哥,而是有著成熟政治手腕的恭親王。

咸豐在 8 月 22 日駕崩, 2 周後的 9 月 5 日恭王才趕到熱河叩謁咸豐皇帝的梓宮(就是棺材啦)。其實很有意思的是,為什麼是拖到 2 個禮拜?除了交通時間以外,恭王也許已經在北京和自己的死黨文祥、寶鋆和怡良達成共識,讓恭王去熱河探一下虛實,再做打算。據記載,當時恭王看到咸豐的梓宮哭的震天響,也許是想起小時候的歡樂時光,也許是想到別的東西(政治家真的是天生的表演動物),反正哭到連旁人都動容。接著恭王就和自己的嫂嫂們私會。影視文學也有提到這一段,當時是端華允許恭王晉見兩宮太后,還被肅順抱怨要是密會甚麼該怎麼辦。甚至還有三級片更猛,直接演恭王和慈禧在咸豐的梓宮前 ooxx (超 SOD 劇情)。

根據記載,恭王和兩宮談了快 2 個小時,就算閒話家常也不會到那麼長時間。不過肅順為甚麼會放心的讓恭王獨自見兩宮?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指出,一開始是恭王邀請端華和肅順一起面見兩宮,但肅順可能覺得尷尬(你叔嫂見面我們去很奇怪吧?)但不去又很不放心,最後還是放恭王一人進去。基本上,我覺得這一段很不合理。首先,肅順又沒做虧心事,他幹嘛尷尬?其二,兩宮是召見恭王又不是召見端華和肅順,突然進去也很奇怪。不管如何,恭王總算和兩宮見到面了。

密談的內容,我們不得而知,據《庸庵筆記》記載,「兩宮皆涕泣而道三奸之侵侮,因密商誅三奸之策。」,當然是後人猜測,不過從後面的安排應該就可以知道他們密會甚麼。

要進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