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7年調查,全台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飽受慢性失眠所苦。醫師指出,失眠可分為生理及心理疾病,靠藥物治療外,通常也會透過神經行為治療,改變患者的行為認知協助睡眠放鬆,進一步改善失眠的問題。
林口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莊立邦表示,生理性失眠包含發燒、疼痛、外傷、呼吸障礙等身體疾病,以及咖啡、茶、可樂、酒精含咖啡因飲料等藥物影響;心理性失眠則是包含煩心、焦慮、過度興奮、憂鬱症、焦慮症等,但也有患者屬原發性失眠,即沒有任何原因所造成的情況,該類失眠治療及改善程度最困難。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表示,每週至少3天以上失眠,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等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即稱失眠,時間長達1隔月就是慢性失眠,當心理和身理相互影響,對生活造成困擾時就該就醫。
打鼾雖不算失眠,但也可能是失眠生理因素的其中一個隱憂,莊立邦表示,一般民眾認為打鼾就是睡得好,其實不然,打鼾可能與威脅性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
莊立邦說,會打鼾的原因有三種,其一為睡眠姿勢問題、扁桃腺腫脹、季節性過敏、服用酒精、使用鎮靜藥物而造成的暫時性打鼾,其二是身體因素造成的,包括體重過重、脖圍過長,大於40公分、下巴和鼻子的形狀等,其三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睡眠期間呼吸道有部分或完全阻塞,導致呼吸短暫中止,導致缺氧造成睡眠中斷。
莊立邦表示,透過「鼾聲」可區別出一般打鼾,又或者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一般鼾聲是空氣經過鼻子震斷軟顎產生,聲音是低頻且有連續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鼾聲來自於喉嚨深部、舌根,較為高頻和間歇性,好發於肥胖男性身上。
莊立邦說,一般打鼾與呼吸中止症治療不同,前者透過改善身體不適的症狀,或是改變睡眠習慣,如將仰臥改成側睡,幫助鬆弛的肌肉往旁邊傾斜,舌頭比較不會堵住呼吸道,就不容易產生打鼾聲;後者則必須就醫診斷、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症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則表示,每週至少3天以上失眠,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等症狀,影響學習或工作即稱失眠,時間長達1隔月就是慢性失眠,當心理和身理相互影響,對生活造成困擾時就該就醫。
打鼾雖不算失眠,但也可能是失眠生理因素的其中一個隱憂,莊立邦表示,一般民眾認為打鼾就是睡得好,其實不然,打鼾可能與威脅性命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
莊立邦說,會打鼾的原因有三種,其一為睡眠姿勢問題、扁桃腺腫脹、季節性過敏、服用酒精、使用鎮靜藥物而造成的暫時性打鼾,其二是身體因素造成的,包括體重過重、脖圍過長,大於40公分、下巴和鼻子的形狀等,其三為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指睡眠期間呼吸道有部分或完全阻塞,導致呼吸短暫中止,導致缺氧造成睡眠中斷。
莊立邦表示,透過「鼾聲」可區別出一般打鼾,又或者是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一般鼾聲是空氣經過鼻子震斷軟顎產生,聲音是低頻且有連續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鼾聲來自於喉嚨深部、舌根,較為高頻和間歇性,好發於肥胖男性身上。
莊立邦說,一般打鼾與呼吸中止症治療不同,前者透過改善身體不適的症狀,或是改變睡眠習慣,如將仰臥改成側睡,幫助鬆弛的肌肉往旁邊傾斜,舌頭比較不會堵住呼吸道,就不容易產生打鼾聲;後者則必須就醫診斷、治療才能有效改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