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繳出 3.2% 亮眼的成績,失業率更創下五十年來的低點,顯示美國處於景氣穩定的美好時局。然而,相應的通膨成長率卻沒有出現起色。
2008 年金融海嘯後,聯準會擴大量化寬鬆政策,這幾年來美國的通膨非但沒有失控,核心通膨反而持續低於聯準會 2% 的水準。其中,美國核心物價多以服務類為主,聯準會認為醫療、電信媒體等物價平緩,是短期壓低物價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目前低失業、低通膨的狀況,很可能不是暫時的。聯準會也承認,這可能將是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也就是菲利浦曲線平坦化。
所謂菲利浦曲線,就是失業率與名目薪資率呈現負相關的一條曲線。當失業率很高的時候,薪資水準降低,將引導通貨膨脹率走降;相反的,當失業率低時,薪資水準提升就會進一步推升通脹。
根據聯準會統計 (上圖) 來看,2008 年金融海嘯前薪資與失業的關係 (綠色區),多遵循菲利浦曲線的負相關局勢;然而,2008 年後 (藍色區) 菲利浦曲線卻出現明顯平坦化的走向。顯示就業增加,薪資卻沒有對等的提高。
以當今的新常態來說,即使失業率大幅下降,卻無法藉由工資來推升通膨水準,其中可能的原因在哪裡呢?
過往經濟循環走入衰退時,通常是在經濟活動失衡下發生。當時,聯準會都能倚賴調整基準利率,支持企業與家計單位增加支出與消費,進而引導市場資金與通膨表現。相對的,在現今新常態的環境下,利率與通膨低於長期趨勢,也使得名目利率很可能低於此水準。這將使得經濟危機再次來臨時,聯準會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以調整。
其次,過去幾次的經濟衰退,已不再單純是由經濟面引起,更多的是由金融面造成。在低利率低通膨的環境下,市場更容易提高風險偏好,以擴大信用追逐更多的報酬。因此,過高的槓桿吹起過高的泡沫,未來也將提高發生金融危機的機會。政府當局也需要思考更多有別以往的應對政策。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目前低失業、低通膨的狀況,很可能不是暫時的。聯準會也承認,這可能將是一種「新常態」(New normal),也就是菲利浦曲線平坦化。
所謂菲利浦曲線,就是失業率與名目薪資率呈現負相關的一條曲線。當失業率很高的時候,薪資水準降低,將引導通貨膨脹率走降;相反的,當失業率低時,薪資水準提升就會進一步推升通脹。
根據聯準會統計 (上圖) 來看,2008 年金融海嘯前薪資與失業的關係 (綠色區),多遵循菲利浦曲線的負相關局勢;然而,2008 年後 (藍色區) 菲利浦曲線卻出現明顯平坦化的走向。顯示就業增加,薪資卻沒有對等的提高。
以當今的新常態來說,即使失業率大幅下降,卻無法藉由工資來推升通膨水準,其中可能的原因在哪裡呢?
1. 勞動參與率低,壓抑整體薪資
美國勞動參與率在金融海嘯後,一路走降,即便近幾年經濟復甦,勞動參與率還是處於 40 年來的低檔。這意味著美國仍有許多閒置勞動力,是退出勞動市場的,而這些人力不算在失業率中,對整體薪資程度帶來壓抑。2. 財富不均名列前茅
根據 OECD 統計的基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可以看出美國財富不均的狀況,在已開發國家中名列前茅。財富集中在少數人身上,也可能使得整體薪資推升不易。基尼係數 (Gini Coefficient) 是判斷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在 0 和 1 之間,0 代表分配完全公平,1 代表完全不平均。3. 網路購物的盛行
其他可能的原因,也包括近年興起的網路購物。一般來說,同樣的商品在網路商店的售價會低於實體店面。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統計,去年美國網路零售占整體零售銷售比重逼近 10%。20 年前這個比率還不到 1%。此外,世界加速全球化也可能是原因之一。下一個問題:「新常態」的風險在哪?
儘管低通膨、低利率聽起來有不少好處,然而,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卻可能衍伸出更多問題與風險。過往經濟循環走入衰退時,通常是在經濟活動失衡下發生。當時,聯準會都能倚賴調整基準利率,支持企業與家計單位增加支出與消費,進而引導市場資金與通膨表現。相對的,在現今新常態的環境下,利率與通膨低於長期趨勢,也使得名目利率很可能低於此水準。這將使得經濟危機再次來臨時,聯準會沒有太多的空間可以調整。
其次,過去幾次的經濟衰退,已不再單純是由經濟面引起,更多的是由金融面造成。在低利率低通膨的環境下,市場更容易提高風險偏好,以擴大信用追逐更多的報酬。因此,過高的槓桿吹起過高的泡沫,未來也將提高發生金融危機的機會。政府當局也需要思考更多有別以往的應對政策。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