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天,因為高雄市長韓國瑜一席「若當上總統,將在高雄辦公」發言,引起多方討論,理由是為了平衡南北差距。此言一出,不管藍營或綠營,大多表達與韓不同的意見。事實上,若韓的意思是遷都,那麼,這個想法,2017年就討論過了。但問題來了,遷都真是平衡南北發展最好的方法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現實層面來看,台灣人均所得,大致呈現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的型態,另外,包括教育資源、政府預算、醫療資源等,都有北高南低、城市高、鄉村低的情況,因此,「南北平衡」這個問題,很早以前便成為政治圈的話題。

支持用遷都可以平衡南北差異的人士認為,隨著中央政府與國會遷至中部或南部,將可有效地帶動企業將總部設於中央政府所在地,同時,中央政府的職工隨之遷移,也可帶動新都的地方消費,進而達成平衡南北差異的目的。但反對者的主要訴求則是遷都耗費過鉅,且無明顯實益,在臺灣景氣不振的情況下,造成政府財政負擔。

現任交通部長林佳龍擔任立法委員時,便曾提出立法院遷至台中的想法,他以韓國為例,他指出韓國斥資興建世宗市,將部分行政機關遷至該處,有效減輕首爾的負擔。但反對者則指出,世宗市距首爾有兩小時車程,讓官員來回奔波,反倒造成行政效率的低落。

不可否認,遷都應該有助於地域發展的平衡,舉例來說,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巴西首都巴西利亞、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都是在平衡地域發展前提下誕生的首都。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最晚建城的巴西利亞,是早在西元1956年,遷都則是在1960年。但遷都後,巴西政府不僅債台高築,同時,普遍認為巴西1964年的軍事政變,起因也與遷都脫不了關係。

就拿前面提到的韓國世宗市來說,2002年提出遷都想法的盧武鉉,預估遷都僅需40億美元,但到了2004年,相關的預算已達400億美元,當時有獨立評論家指出,最後的遷都成本可能高達1000億美元之譜。2012年建城後,遷都計畫喊停,目前韓國約有36個中央行政機關入駐世宗市,但主要的政府行政部門及國會仍在首爾,形成中央政府一分為二的局面。

問題的關鍵在於,遷都可能對平衡地域發展有幫助,但以21世紀的現在來看,遷都涉及的相關成本大到很難準確預估;同時,實際對平衡地域發展有多少幫助,也很難有量化的預測結果。等於是一場成本極高、回報卻很難預估的賭博。

假設韓國瑜的意思並不是遷都,而是說他若當上總統,可以每天從高雄通勤到台北上班,那麼,除了韓國瑜本人,隨扈、必要的安保人員來回北高的交通費,不管是坐高鐵或是飛機,又該是全民埋單了。

政治人物在說什麼想法之前,可以學著做做功課,不要拍了腦袋就說出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