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您還記得當初最早在網購時,於電腦前或是手機上輸入個資和信用卡號的心情嗎?那種猶豫不安的心情,是否到了現在還猶記在心,或者早已麻痺了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科技的發展,在臉部辨識、指紋辨識、聲音辨識、GPS 衛星定位、行動支付等等的各式應用,我們的臉部特徵、指紋、聲音、所在位置,還有購物習性等等,或多或少都儲存在我們手上功能強大的智慧手機或雲端上頭。

各式 SNS 社群網路服務的使用,還有網路瀏覽及動畫影片觀看紀錄,這些大數據也都讓服務商們可以從中窺見使用者的喜好與人格特徵,可能比起我們自己還要了解我們。

網路服務業者或電商們,運用 AI 技術順水推舟的適時在各式連網裝置上打出廣告,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當中;或是在潛意識裡,影響我們的政治風向。其滲透能力,真的超乎我們的想像。

目前台灣已有部分銀行業者,推出以指靜脈替代現金金融卡的 ATM 機器;還有利用視網膜辨識技術的門禁系統等,真的從裡到外都比我們自己還要清楚我們自己的身體。

運用最新的電腦科技,已可使用臉部圖像還有聲音資料,製作出與本人維妙維肖的影像檔。是真是假,已難以分辨。而在網路上,都可輕易的取得這些創作用素材。

而行動支付業者們,更可透過我們的購物資料還有繳款紀錄等,知道我們的購物習性,並對我們進行信用評分。雖然過去的各式會員卡也能達成類似目的,只是透露的資訊更多更廣。像是在中國相當普及的芝麻信用、騰訊信用、小米信用等信用評分服務,可用在交友、求職、租屋等個人信用參考上,雖然是個方便的工具,但是也對民眾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約。

就像過去人們沒有信用卡或銀行往來紀錄一般,在申請貸款時讓金融機構沒有一個參考的依據。只是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更廣,在無法出示這類個人數位信用資料時,可能什麼都不能。而且在資安的疑慮上,也更加讓人感到不安。

屆時也可能出現信用點數買賣的灰色地帶,或是有專門幫人調高信用分數的不法駭客生意。活在數位時代真的樣樣都好都方便嗎?這或許是我們需要多作省思的地方。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