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復育工作再進化,農委會水試所澎湖海洋研究中心除了積極從事重點放流工作之外,這幾年並著手進行棲地環境與食物鏈完整性推廣,在湖西紅羅、西嶼大菓葉等海域以無性生殖方式進行藻場建置,並培育馬尾藻等魚類食物,30日上午邀請記者前往參觀,並放流遠海梭子蟹〈沙蟹〉大眼幼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08033002
▲大型海藻是海洋重要基礎生產者,大面積藻場或海藻林提供「棲息場所」及「豐富食物」的功能,可以吸引眾多海洋生物覓食與棲息。(圖/記者張塵攝,2019.03.30)

大型海藻是海洋重要基礎生產者,大面積藻場或海藻林提供「棲息場所」及「豐富食物」的功能,可以吸引眾多海洋生物覓食與棲息,是魚介類重要的產卵場。所孕育出海洋生物幼生,如節肢動物(橈足類與端足類)、軟體動物(腹足類)、棘皮動物(海膽綱)等之增殖,同時也是魚類(包括藻食性或以藻林共棲的無脊椎動物為食)聚集場所,不僅海洋生物多樣性高,也可形成良好的漁場。

108033003
▲水試所的人工藻床培育計畫,經過大約4個月後該海域已形成藻床,平均覆蓋率高達80%以上。(圖/記者張塵攝,2019.03.30)

水試所的人工藻床培育計畫,自去年11月底利用中國半葉馬尾藻藻苗,以無性生殖方式進行藻場建置,面積達240平方公尺,經過大約4個月後該海域已形成藻床,平均覆蓋率高達80%以上,棲息依附的生物種類與豐富度高,其中麥稈蟲、扁跳蝦等,都是海洋生物鏈中最底層的一環,對海洋生物誘集的效益具有相當成效。


▲澎湖海域這三年已經放流近百萬尾的沙蟹苗,以往殘食率依然過高造成育苗成本增加、數量大減的問題。(圖/記者張塵攝,2019.03.30)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從2015年開始,已經放流近百萬尾的沙蟹苗,以往培育至稚蟹才放流,不過殘食率依然過高,造成育苗成本增加、數量大減的問題。今年水試所改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種苗繁殖場進行合作,提早於大眼幼蟲階段,就將5萬尾幼苗放流至人工藻床上,希望藉由藻床上豐富的餌料生物作為蟹苗的食物。以多層次立體空間和遮蔽效果佳的藻體培育,希望降低殘食率,進而提高放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