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臺灣的大家對於各種專科的醫師一定都不陌生,但「職業醫學科醫師」(簡稱職醫科)卻是鮮為人知。職業醫學專科於2001年由衛生署公告成立,是臺灣部定23種西醫師專科中最年輕的一科,成立至今不滿二十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東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景嵐醫師表示,職醫科醫師會針對職業病做出診斷,協助病人申請勞保應有的給付。職醫科與一般醫師最大的不同,就是協助開立勞保診斷書,如同守門員的角色。

工作場域不只醫院,上山下海為病人權益

醫師楊景嵐解釋,職醫科醫師平時的工作內容除了在醫院門診看病以外,有很多時間會到企業、工廠協助職安相關事情。由於多數工廠內部沒有醫療專業,因此碰上需評估員工的健康狀況可否負擔工作內容、或是健康狀況造成工作上會有特殊限制時,就需要職業醫學科醫師的協助。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理事長莊弘毅表示,職業醫學科是一門「賠錢科」。醫師去病人工作現場廠訪,過程都是自費,也不會額外跟病人收錢。莊弘毅也提及過去執業生涯中,最遠曾為了勘查一位椎間盤突出病人的工作現場,攜帶醫療團隊前往澎湖進行廠訪。臺東、花蓮也都到過,他樂觀地提到,一直以來把職醫廠訪當成興趣,一面旅遊、苦中作樂。不過慶幸近幾年因科技進步,較多案例可以靠工作現場的照片或是手機錄影來做出判斷,減少醫師負擔。

職業病V.S.職業傷害

職業病屬於長期潛伏慢性疾病。勞工長期暴露在某個環境下而致病的因素分為五大類,物理、化學、生物、人體工學、健康心理性因素等;職業災害(或稱傷害) 指工作中一個突然發生的致病災害,造成傷害。

根據《勞工安全衛生法》第二條,「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原料、材料、化學物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勞工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就稱為職業災害。

而現今的給付制度勞保局主要是看診斷書決定,由於職業災害(職業傷害)因果關係比較沒爭議,公司通常不太會刁難,任何一科的醫師開診斷書都可以,例如骨折,就讓骨科醫師開診斷,肩傷就給復健科醫師處理。唯獨職業病,因需考量因果關係及暴露證據,故一定要職業醫學科醫師的診斷書。

職業醫學醫師需懂公衛、公安、流行病學

醫師楊景嵐說,職業醫學科和其他科很不一樣的是會多接觸到公共衛生領域的東西,包括流行病學、公安等公共衛生課程。有這些背景知識,在跟公司和勞安討論就可以有共通語彙,例如,病人接受過多少分貝的噪音、戴過哪種粉塵防護具,職醫科醫師對於這些事情都要有背景知識。

醫療問題其實經常牽涉到社會問題,楊醫師感慨地說,醫護人員的職責是 「承接跌出社會安全網的病人」。

他曾遇過一位二十歲唸幼保科的女生,在前往幼教機構實習途中發生嚴重車禍,還好雇主有幫她保勞保,所以勞保給付(醫療、傷病、失能給付)都有拿到。但顱骨凹陷,失去工作能力,在職醫、神經外科開刀、復健科等醫師共同努力一年多後,好不容易可以重返職場。最終卻因當初造成她車禍的官司,缺乏法律資源而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讓她情緒崩潰,走上自殺一途。

職業醫學科醫師人數目前是臺灣西醫所有科裡面最少的,民眾對他們也不大認識。但協助勞工把關工作環境,及幫助職業病病人申請勞保給付,在勞權抬頭的今日,職醫守門員的角色,使命可說是越加重大。(初聲/陳晏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