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每年都會過境台灣,台灣是這種濱危鳥類的中繼休息站,它們也是許多賞鳥人鏡頭底下的嬌客,但這種全球剩4000隻的鳥類,曾經群體數量降到不到300隻,是甚麼原因讓他們無法生存,這一切都寫在基因裡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7)日農委會特生中心公開研究,此次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合作,歷經兩年時間,完成全球首度對黑面琵鷺基因組的完整定序,獲得黑面琵鷺約11.9億個鹼基對的基因組草圖,可望透過黑面琵鷺基因圖譜的揭露,更充分掌握保育和復育工作所需的資訊。

而主責此研究的副研究員姚正得說,從民國70幾年,大家開始重視黑面琵鷺的保育,有個愛鳥的香港人發覺黑面琵鷺的數量已經只剩不到300隻,但台灣人本來「無感」,因為黑面琵鷺每年都會到曾文溪口過冬,殊不知那已經是一半的族群數量,直到國際聯手保育,才保住了族群數量。

而黑面琵鷺似乎十分喜愛台灣的環境,族群數量4000隻,但今年1月時,在台灣的兩次觀測中,都觀測到2500隻左右的黑面琵鷺,而台南土城觀測到469隻、嘉義布袋389隻、台南七股267隻,是數量最多的前三名。

黑面琵鷺每年都會來台灣過冬。(圖/郭東輝提供)

此次研究出黑面琵鷺的基因,姚正得說明,冰河時期黑面琵鷺的數量高達5萬隻,但在1990年代減少的主因,主要是因為戰爭與DDT殺蟲劑的使用,由於DDT會讓鈣質吸收減少,造成鳥類蛋殼易碎,讓黑面琵鷺無法健康的繁衍後代,而這些都能從基因型態的變化,再加上歷史事件的演變對比推估而成。

在族群數量大幅下降之後,就出現了近親繁殖的現象,姚正得表示,由於個體減少,繁衍對象減少,近親交配又會造成基因缺陷,基因多樣性減少,更強烈的威脅族群生存,所幸目前在保育成功的狀態下,近親交配的狀況已經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