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2018 年,震撼台股投資人的,莫過於鴻海 (2317-TW) 宣布首度減資,但本來希望能提升股價,以及每股純益表現的一步棋,但因集團轉型成效短期難顯現,加上蘋果新 iPhone 銷售不佳,股價反而頻破底創新低,市值更一度跌落兆元之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鴻海今年 5 月宣布辦理減資 2 成,並退還股東每股 2 元現金,引發市場譁然,本來希望能提振每股獲利表現,及股價表現,盼打造「雙贏」的局面,但目前看來效益並不明顯。

鴻海今年面臨最大客戶蘋果新款 iPhone 銷售狀況不如預期,加上市場認為轉型成效尚不明顯,獲利改善表現還需要一段時間,減資前夕外資大舉賣超,減資後更面臨大盤震盪加劇,股價最低來到 67.6 元,創下近 7 年新低,市值也跌落兆元,創下近 5 年的新低。

不過,雖然外部面臨多種不確定因素,但鴻海董事長仍看好未來展望,更以行動在 11 月時大舉加碼自家股票 2.7 萬張,以行動力挺,此舉也帶動市場信心回溫、股價近期獲得支撐,重新站回 70 元關卡。

但鴻海目前面臨蘋果產品銷售動能轉弱,加上美中貿易戰戰火延燒,轉型陣痛期恐持續拉長,必須解決客戶過於單一化、過度依賴硬體製造、及多角化布局效益難顯現等問題,獲利、股價才能顯著回溫。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