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空軍裝備高昂、建軍期程較陸軍長。

軍事預算與經費的自動「長胖」。

買車容易養車難。


新聞

12月14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審查108年度國防部預算,朝野立委提出855項要求減列或是凍結的提案,其中以海軍多項造艦計畫居冠。


貴、很貴!

國防建軍是相當龐大的金額,無論任何型態的國家都一樣,歷史上不乏因軍事預算太高、不堪年年支出而致國家滅亡或是國勢頹圮的案例。但若無軍事武力又會被外敵欺辱,究竟要先建設生存保命的國防武力還是國家賴以繁榮的經濟貿易,就成了所有執政者必須思索的難題。

一般認知的軍隊是由三個軍種構成也就是陸、海、空軍,這三個軍種有一些獨特的性質。

陸軍通常人數多、武器獲得與人員籌組較快、所屬士兵是作戰的主力。海空軍武器獲得與人員籌組較陸軍慢,裝備較為昂貴,期間的不同是海軍主要是看士官的戰力,而空軍主要是看飛官的素質。

大家耳孰能詳的「九條好漢在一班」之類的歌詞也可以閳述這種現象,陸軍步兵兵科基本作戰單位是一個班,經過3個月短時期的訓練後就可以成為優秀的步槍兵射手,之後再透過組合訓練與其他兵科搭配,協同作戰。所謂的3個月訓練時間很短是相對於海空軍來說,海軍士官通常以月、空軍軍官通常以年為單位來計算訓練時間;訓練成本方面,則以空軍飛行軍官為最高。

裝備方面,本專欄先前曾提及,樂山雷達的建置費用高達420億台幣,被外界稱為錢坑,但是每艘勃克級驅逐艦的單價就高達18億美元,以匯率1比30計算為540億台幣,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每天居然有高達20-30艘的勃克級驅逐艦在值勤!這一方面代表美國真的很有錢,另一方面卻也突顯出軍艦的高昂費用。

部隊訓練與裝備都是這樣的昂貴,隨著武器裝備的複雜化與專業化,上述成本只會越來越高。

軍費的自動長胖。

雖然民主國家有立法委員與媒體的監督,使得軍事預算得以部分透明化(機密預算沒辦法),大眾可以得知軍隊採購武器系統的大概,但即使這樣,武器系統的採購預算與單價都還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成長,沱江軍艦就是一個案例。

先是12月中旬,立院審查海軍預算時媒體曝光得知,沱江艦後續建造3艘,全案預算164億餘元,單價超過50多億,這引起立委的質疑,海軍後續解釋多出來的預算將用於購買飛彈,海軍並承諾,量產型艦完成測評後才會進行第二艘的動工。

同樣的情景發生在2009年9月,當時立院審查2010年度國防預算時,發現海軍有一個「迅海」計劃,打算編列經費建造大型飛彈艦,每艘粗估11億5000萬台幣,為配備8枚雄風三型飛彈的匿蹤巡邏艦。

2012年5月7日,龍德造船廠以8.9億報價贏得「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的標案,後續作戰系統與武器裝備的安裝整合,則由中科院與海軍完成。而按照2013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高效能艦艇原型艦」總經費編列24億新台幣。

這艘原型艦於2014年3月14日被命名為「沱江艦」(PGG-618),同年11月4日由海軍接收,12月23日舉行交艦儀式,2015年3月31日舉行成軍典禮。沱江軍艦在未滿載武器與油料的狀況下,曾跑出44節的最大航速,火力部分也相當強悍,計有雄二與雄三反艦飛彈各8枚,另有反潛魚雷發射管、76快砲、方陣近迫武器、可收納RHIB小艇、可變度聲納等。可謂「一專多能」的軍艦。

沱江軍艦配備雄風二型與三型反艦飛彈各8枚,反艦火力相當強悍,艦艏配備76公厘快砲。(圖/NOWnews資料照))

但後續測試卻發生艦艇耐波性不佳、震動過大,浮力不足等問題。艦艇方面也被要求加裝防空飛彈、增加艇員鋪位、改善主機排煙口設計位置、艦體加長以改善浮力等等,這些都需要修改艦型、外部尺寸或是艦體材料–錢勒?再編預算支應!量產型艦費用因此增加。

最終在2018年12月初,媒體披露,3艘沱江艦量產艦經費依決標公告金額為161億3937萬,平均每艘53億7979萬元!

買車容易養車難

上述現象讓平常沒有涉略軍事事務的立委或是民眾大吃一驚,怎麼會那樣貴?跟原型艦價格差了好幾倍!面對立委們的質疑,海軍答覆多出來的預算是用來買飛彈的。那怎麼不在沱江原型艦編列預算時列入供立委們審查呢?

西方國家在籌建軍艦或其他武器系統時,一再的追加預算實際上是常態,但對軍事採購可能沒有涉略很深的立委來說,這種預算追加根本是欺騙立院,進而提出質疑。這些質疑往往令各軍種承參難以答覆但有時候卻也「偶有命中」,例如立委馬文君質疑,新型艦艇較過往錦江級艦多出10員,9艘新艦就多出90員,試問海軍這些官兵從何而來?

我們可以接續立委的質疑,接續問,這90員海軍操艦官士兵的薪資與退休等薪資,有否納入整個造艦預算體系?如果沒有,那這幾年這批新艦的人員薪資是否編列在這幾年的人事成本內?如果加總這些量產型軍艦的人事、日常維修、與造艦成本,恐怕這個數字會超過大家的預期。

老話兩句:

買車容易養車難。

No Money, No Talk,國防是要花大錢的。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