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半輩子都是活在解救裕隆的使命感裡…。」嚴凱泰生前曾這樣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裕隆汽車創辦人嚴慶齡出身於上海棉織企業,年輕時留學德國,1953年與妻子吳舜文在台灣創辦裕隆汽車。而嚴凱泰出生於1965年,他的來到,對當時50多歲的嚴慶齡和吳舜文而言,不僅是晚年得子,更讓裕隆有了接班人。

「大概四、五歲時,我就知道自己存在著這世界上的意義。」嚴凱泰在接受媒體專訪時這麼說,他甚至表示,自己的前半輩子都活在「解救裕隆」的使命感裡。坦率的他,面對媒體鏡頭毫不扭捏,但卻也讓人感到他的壓力與孤獨。

1981年嚴慶齡過世,裕隆汽車在吳舜文經營下輝煌一時,但1989年吳舜文要求在美留學10年的嚴凱泰回台接班,但卻又是裕隆面臨危機之時。

當年裕隆更換經銷商換人,加上自主研發飛羚品牌計畫曝光,導致與技術母廠日產汽車關係緊張。更糟的是政府開放汽車市場,過去受到國家保護的裕隆,直接受到福特、豐田等外來品牌挑戰,這是嚴凱泰接班後面對的第一個挑戰。

嚴凱泰接班前5年,可說是裕隆最低潮的5年,集團虧損、市占率從第1位下滑到第6位,就連股票價值也年年縮水。1995年,在林信義建議下,嚴凱泰決定進行「廠辦合一」,他把研發中心、新店廠、台北辦公室全部遷到客家村—苗栗三義。據說,當時的嚴凱泰幾乎以廠為家,但轉機會就由此開始。

接下來嚴凱泰面臨的第二大挑戰,就是說服吳舜文拿掉汽車上「裕隆」品牌,這也成為改變集團命運的轉捩點。

嚴凱泰認為,「當時就是要賺錢,沒有賺錢到什麼都不必談!」於是他說服吳舜文暫停40年的「獨立研發整車」路線,拿掉車子上裕隆的LOGO,轉型為代工OEM與ODM概念,並把生產研發重心轉朝幫助日產汽車「本地化」。

此舉讓日產汽車,從過去因「飛羚」而破壞雙方關係,轉而成為最重要的合作夥伴。1996年,裕隆因為銷售Cefiro奇蹟車款而轉虧為盈;2001年,裕隆全年獲利超過50億元,裕隆加上中華汽車兩家公司,市值成長超過千億元。

裕隆集團的成長也帶動國內車市,但大陸市場新車銷量是台灣27倍,「以自創品牌走入中國市場」於是成為嚴凱泰人生第二大挑戰。

2000年底,裕隆與大陸東風汽車合資,在廣東花都成立風神汽車。當時嚴就判斷未來裕隆在大陸的獲利一定會超越台灣,他在2002年吳舜文90大壽宴會上更發下豪語,10年後要把集團的總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

大陸市場讓嚴凱泰充滿了信心與希望,但在此深入市場前,嚴凱泰做了一項重大決定:宣佈裕隆汽車一分為二。這宗企業分拆案可說是裕隆汽車10年來最大行動,裕隆持續原本工作,而新成立的裕隆日產負責研發、採購、行銷,擴大與日產及東風汽車的合作,共同開發大陸汽車市場。

嚴凱泰的第三個人生挑戰,出現在2009年,當年裕隆宣布新的自創品牌納智捷(Luxgen)問世,這是嚴凱泰投入多年研發工作、斥資超過三百億元所成立。嚴曾說,納智捷的成立是為了完成母親吳舜文夢想,但許多人都認為納智捷是個「錢坑」,嚴卻信心滿滿地告訴大家:「我不會做做不到的事情。」

嚴凱泰人生所面臨的三大挑戰,都與裕隆集團的生存息息相關,15歲喪父、24歲接掌裕隆的他,沒有父輩與兄長的協助,面對每個關卡都沒有充裕的時間做調整,但依舊讓裕隆變得更強大。

然而,從他那句:「我前半輩子都是活在解救裕隆的使命感裡」的話,更能感受到嚴的壓力與孤獨感,如今他的過世也象徵著裕隆將面臨全新的挑戰,只是,這回沒有嚴凱泰的領導,遺孀陳莉蓮及專業經理人們能否順利闖關?嚴家第三代能否在10年後順利承接父親嚴凱泰的遺願?所有人都在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