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台灣的啤酒文化,時空背景要先拉回過去。台灣經濟由農業起家,對於早期務農社會的人來說,農民每天都必須早起耕作,太陽下山後頂多在樹下泡茶、乘涼,再加上2002年前,啤酒市場被菸酒公賣局壟斷,「酒精」對台灣人來說不是日常生活中必需品,喝酒成了有目的性的行為。直到2002年台灣加入WTO,政府開放民間釀酒,往後10多年的自由競爭市場演變,導致台灣啤酒市場越來越蓬勃發展,另一種台灣喝酒文化逐漸成形。
喝酒對歐美人來說,是種調劑,每天「來一杯」是很日常的事,地點拉近點來看,亞洲的日本也有屬於自己的飲酒文化,上班族在高壓工作環境後,下班就愛往居酒屋裡鑽,不管是清酒還是啤酒,對日本人來說,喝酒屬於一種心情上的轉換。
「歐美國家的酒就是他們的糧食之一。」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副總經理李怡明分享:「像是北歐丹麥人,下了班不一定要吃飯,但一定要喝酒!」反觀台灣,喝酒可能是因為朋友聚會、慶生或應酬、喜慶,「酒精」不是台灣人每天一定要存在的元素。對這樣的觀察,GB鮮釀品牌營運長洪靜容也提到,台灣人喝酒場所大部分是在熱炒店、KTV,拼酒、牛飲是很常見的事情。
▲喝精釀啤酒這件事變成是一種emotional,更是一種享受。(圖/記者林柏年攝影)
也因為如此,「喝酒」對多數台灣人而言,不是去「品味、品嚐」,而是為了某種目的才去做的事,使得市場剛開始推行「精釀啤酒」時遇到許多困難。
但美國鮮釀啤酒市場就不是如此了。
洪靜容指出,美國精釀啤酒市場從1980年開始,至今已快40年,直到到2016年為止,美精釀啤酒市佔率已達21.9%,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成長,2016年後雖有趨緩,但每年還有6%左右的增長。她說:「美國市場已經漸飽和,且供過於求。」至於台灣,以國產酒2017年約台幣232億元的整體市場值來看,精釀啤酒市佔率只有1.7%,營業額約台幣3.9億元。
從精釀啤酒餐廳經營者角度來看,台灣精釀啤酒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2016年到2017年成長率達70%,超過20家的大小型釀酒廠紛紛成立加入市場。
「在供應者快量增長下,台灣現在可能會有點供過於求,如果要在台灣創造更多需求,讓要提升消費者對於精釀啤酒的知識、興趣。」洪靜容表示。
▲GB鮮釀品牌營運長洪靜容。(圖/記者林柏年攝影)
台灣本土起家的金色三麥也抱持相同看法。
李怡明也拿出數據指出,台灣整體酒精市場(包含紅白酒、日本清酒、威士忌等)當中,「啤酒」不管是公升數或營業額,都只有5%不到的市佔率,更別說是精釀啤酒了,它甚至只佔「啤酒」當中約1%左右。李認為:「在台灣精釀啤酒還處於一個非常baby、一個國小都還沒畢業的狀態,而且是否可以長大都還不知道。」即使身為台灣精釀啤酒的龍頭,業者也很難說出:「以後每5個人就一定有1個人喝精釀」這種預測。
問起在台灣推廣精釀啤酒最大的困難處在哪?洪靜容毫不遲疑地說:「加冰、桶裝賣、價格貴,是3大困難點!」
她無奈笑著分享,2008年GB鮮釀來台灣開第一家店時,客人反映:「你們的啤酒怎麼那麼貴」、「怎麼沒有加冰塊」、「我要點一個『歡樂壺』...」,甚至還有客人「貼心」建議他們要一桶一桶才會熱賣。「這是台灣有趣的地方,但也是業者辛苦之處,因為我們覺得喝啤酒不該是豪飲,應該是慢慢品嚐,就像喝威士忌、葡萄酒一樣。」
洪靜容發現,直到現在,台灣很多消費者還是沒辦法辨識什麼是精釀啤酒、和一般啤酒有什麼差別,「你必須讓消費者了解,民眾才會知道精釀啤酒的價值在哪,一杯賣200多300元的原因,是因為釀製過程中所做的堅持與努力。」如果一直注意在價格上,台灣精釀啤酒市場的需求很難被創造出來。
GB鮮釀想要傳達的觀念是:「每一杯啤酒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喝啤酒應該要細細品飲,從口味、口感、風味、香氣等方面去感受。
洪靜容說:「我們這10年來就是不斷介紹各種口味的啤酒,跟消費者述說它的故事,用故事引發消費者興趣。」如今,慢慢有消費者會尋問酒精濃度有多少,糖度、苦度有幾分,「不管消費者是不是真的懂,至少我們開始用『共通』語言在溝通、交流。」
即使推廣困難,但是台灣精釀啤酒市場確實是在成長。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精釀啤酒這幾年比較有在發展?
李怡明指出,其實說穿了,精釀啤酒沒有多了不起,只因為它是屬於微型釀酒,釀製技術是不過濾、不殺菌也不熱處理,全程必須冷煉,也因為產量少,不像其他啤酒大廠必須「複製化」製程,所以精釀創意、玩法更多元,可以生產各種各樣口味,再加上台灣經濟環境與消費市場轉變,才會使得這幾年吹起一股精釀熱潮。
▲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副總經理李怡明。(圖/記者林柏年攝影)
再從消費者市場發展來分析,李怡明解釋,精釀啤酒不是最近才發明出來的,20多年前就有了,只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時空背景與現在不同。「就像你20年前開始喝咖啡,目的就是為了提神或追隨潮流,根本不會知道『單品咖啡』是什麼。」現在因為大家開始有閒暇時間,加上網路越來越發達,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找到自己生活圈之外的資訊,喜歡的人就會找時間去體驗、嘗鮮。
再者,近年來健康意識漸漸抬頭,「以前一杯咖啡30元、50元你會喝,但現在你走進咖啡廳,一杯咖啡150元,消費者也會買單,甚至精品咖啡店一杯單品賣到200多元,也有人喜歡。」回頭看啤酒市場也是相同道理。李怡明反問,如果現在一杯啤酒賣20元有人敢喝嗎?「大家一定會擔心原物料不好,要不就是懷疑東西有問題。」
這幾年無論在台灣、中國大陸,甚至亞洲市場,民眾口袋變深、也變有閒,讓喝精釀啤酒變成一種emotional,更是種享受。李怡明說:「現在如果去三麥餐廳隨便抓一位客人問他:『知不知道你喝的是精釀啤酒?你知道什麼是精釀啤酒嗎?』也許客人依舊講不出所以然,但一定會說,這啤酒很特別,他願意買單。」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酒後不開車,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美國家的酒就是他們的糧食之一。」金色三麥品牌事業處副總經理李怡明分享:「像是北歐丹麥人,下了班不一定要吃飯,但一定要喝酒!」反觀台灣,喝酒可能是因為朋友聚會、慶生或應酬、喜慶,「酒精」不是台灣人每天一定要存在的元素。對這樣的觀察,GB鮮釀品牌營運長洪靜容也提到,台灣人喝酒場所大部分是在熱炒店、KTV,拼酒、牛飲是很常見的事情。
也因為如此,「喝酒」對多數台灣人而言,不是去「品味、品嚐」,而是為了某種目的才去做的事,使得市場剛開始推行「精釀啤酒」時遇到許多困難。
但美國鮮釀啤酒市場就不是如此了。
洪靜容指出,美國精釀啤酒市場從1980年開始,至今已快40年,直到到2016年為止,美精釀啤酒市佔率已達21.9%,而且每年都有雙位數成長,2016年後雖有趨緩,但每年還有6%左右的增長。她說:「美國市場已經漸飽和,且供過於求。」至於台灣,以國產酒2017年約台幣232億元的整體市場值來看,精釀啤酒市佔率只有1.7%,營業額約台幣3.9億元。
從精釀啤酒餐廳經營者角度來看,台灣精釀啤酒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2016年到2017年成長率達70%,超過20家的大小型釀酒廠紛紛成立加入市場。
「在供應者快量增長下,台灣現在可能會有點供過於求,如果要在台灣創造更多需求,讓要提升消費者對於精釀啤酒的知識、興趣。」洪靜容表示。
台灣本土起家的金色三麥也抱持相同看法。
李怡明也拿出數據指出,台灣整體酒精市場(包含紅白酒、日本清酒、威士忌等)當中,「啤酒」不管是公升數或營業額,都只有5%不到的市佔率,更別說是精釀啤酒了,它甚至只佔「啤酒」當中約1%左右。李認為:「在台灣精釀啤酒還處於一個非常baby、一個國小都還沒畢業的狀態,而且是否可以長大都還不知道。」即使身為台灣精釀啤酒的龍頭,業者也很難說出:「以後每5個人就一定有1個人喝精釀」這種預測。
問起在台灣推廣精釀啤酒最大的困難處在哪?洪靜容毫不遲疑地說:「加冰、桶裝賣、價格貴,是3大困難點!」
她無奈笑著分享,2008年GB鮮釀來台灣開第一家店時,客人反映:「你們的啤酒怎麼那麼貴」、「怎麼沒有加冰塊」、「我要點一個『歡樂壺』...」,甚至還有客人「貼心」建議他們要一桶一桶才會熱賣。「這是台灣有趣的地方,但也是業者辛苦之處,因為我們覺得喝啤酒不該是豪飲,應該是慢慢品嚐,就像喝威士忌、葡萄酒一樣。」
洪靜容發現,直到現在,台灣很多消費者還是沒辦法辨識什麼是精釀啤酒、和一般啤酒有什麼差別,「你必須讓消費者了解,民眾才會知道精釀啤酒的價值在哪,一杯賣200多300元的原因,是因為釀製過程中所做的堅持與努力。」如果一直注意在價格上,台灣精釀啤酒市場的需求很難被創造出來。
GB鮮釀想要傳達的觀念是:「每一杯啤酒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喝啤酒應該要細細品飲,從口味、口感、風味、香氣等方面去感受。
洪靜容說:「我們這10年來就是不斷介紹各種口味的啤酒,跟消費者述說它的故事,用故事引發消費者興趣。」如今,慢慢有消費者會尋問酒精濃度有多少,糖度、苦度有幾分,「不管消費者是不是真的懂,至少我們開始用『共通』語言在溝通、交流。」
即使推廣困難,但是台灣精釀啤酒市場確實是在成長。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精釀啤酒這幾年比較有在發展?
李怡明指出,其實說穿了,精釀啤酒沒有多了不起,只因為它是屬於微型釀酒,釀製技術是不過濾、不殺菌也不熱處理,全程必須冷煉,也因為產量少,不像其他啤酒大廠必須「複製化」製程,所以精釀創意、玩法更多元,可以生產各種各樣口味,再加上台灣經濟環境與消費市場轉變,才會使得這幾年吹起一股精釀熱潮。
再從消費者市場發展來分析,李怡明解釋,精釀啤酒不是最近才發明出來的,20多年前就有了,只是當時的社會環境與時空背景與現在不同。「就像你20年前開始喝咖啡,目的就是為了提神或追隨潮流,根本不會知道『單品咖啡』是什麼。」現在因為大家開始有閒暇時間,加上網路越來越發達,任何人都可以透過網路找到自己生活圈之外的資訊,喜歡的人就會找時間去體驗、嘗鮮。
再者,近年來健康意識漸漸抬頭,「以前一杯咖啡30元、50元你會喝,但現在你走進咖啡廳,一杯咖啡150元,消費者也會買單,甚至精品咖啡店一杯單品賣到200多元,也有人喜歡。」回頭看啤酒市場也是相同道理。李怡明反問,如果現在一杯啤酒賣20元有人敢喝嗎?「大家一定會擔心原物料不好,要不就是懷疑東西有問題。」
這幾年無論在台灣、中國大陸,甚至亞洲市場,民眾口袋變深、也變有閒,讓喝精釀啤酒變成一種emotional,更是種享受。李怡明說:「現在如果去三麥餐廳隨便抓一位客人問他:『知不知道你喝的是精釀啤酒?你知道什麼是精釀啤酒嗎?』也許客人依舊講不出所以然,但一定會說,這啤酒很特別,他願意買單。」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酒後不開車,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