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3月起,國內65歲以上人口比例突破14% ,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也因此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老人遭遺棄、虐待案件均逐年增加,問題卻未受到應有重視。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我們準備好了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衛福部106年統計顯示,老人受家暴的態樣中,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對老人虐待、疏忽、遺棄案件最多,共有8454件;其次是應該作為「老伴」的65歲以上姻親家暴,有2944件;其他家庭成員對老人暴力則排第3,有1597件。

從數據上來看,子女及孫子女對老人家暴情形最為嚴重,比例超越毫無血緣關係的親密伴侶,當中到底出了哪些問題?台北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成人保護組組長王儀玲表示,老人家暴的成因其實相當錯綜複雜,但是每年施暴者的施暴原因卻又大同小異。

以台北市為例,精神虐待佔54%、身體虐待43%。若再細分則可發現,因生活細節而爆發衝突的有26%、子女精神疾病發作佔23.45%、生活糾紛佔13%、酗酒問題8.8% 。至於最大宗的生活瑣事則包括馬桶怎麼掀、幾點吃飯、幾點睡覺、窗簾要不要拉開等,金錢糾紛則有伸手跟父母要錢的啃老族及家產分配問題。

囿於「家醜不外揚」、「法不入家門」的傳統觀念,老人受到家暴時往往選擇隱忍,總是等到事態嚴重後才爆發出來,抑或是因為身體殘癱無法求救,導致老人家暴黑數比例比親密伴侶和兒少保護還要高出許多。

「這個黑數是高的,所以我們要讓長輩知道發生這種事不是『相欠債』,也不是他不會教小孩。」王儀玲無奈地說,藉由導正心態增加老人求救及鄰里互助的意願,因此台北市做了許多一級預防,透過里鄰長的研習改善舊有觀念,以及針對第一線員警做教育訓練提高警覺度。



除此之外,王儀玲發現都會區的老人自我意識高,若是遭受不平等待遇比較願意向鄰居、里長訴苦,因此鄰里通報 113 的機率較高,外加派出所密集,就算長輩們不懂得打113 也會自行到派出所報案。相對來說,中南部地區老人觀念保守,外加派出所不多,導致通報狀況並不積極。因此,王儀玲認為,中南部老人遭家暴的黑數會比都會區更多,偏偏全國的老年人口多在中南部,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議題。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直系血親卑親屬對老人虐待、疏忽、遺棄最多,65歲以上姻親家暴排名第二,其他家庭成員對老人暴力則排名第三。(圖/擷取自pixabay) ▲衛福部統計,直系血親卑親屬對老人虐待、疏忽、遺棄等是最常出現的老人家暴態樣,65歲以上姻親家暴排名第二。(圖/擷取自pixabay)

衛福部調查顯示,子女等直系血親卑親屬對老人虐待個案中有兩種常見狀況,一是子女長期照顧久病父母導致的暴力行為,另一種則是啃老族。

彰化曾爆發一起精神異常的老婦人被家人以繩索綁在陽台事件,引發軒然大波。家屬在警方和媒體到達時,情緒失控大喊:「為什麼還要動用到記者,我已經快要發瘋了,你們還來吵,我已經很累了。」王儀玲表示,這雖然不是典型的家暴案件,但說穿了就是一個家暴延伸出來的照顧議題。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黃耀進也表示,失智老人受暴的比例確實不低,照顧家屬在壓力長期累積下就有可能出現暴力行為,甚至會有輕生念頭。而減輕照顧者壓力的關鍵就在「患者」身上。黃耀進表示,首先應給予患者用藥、穩定身心狀況,再送日托或是全日安養機構。另一方面,家屬也可參加照顧者的支持團體,透過聊天的方式釋放壓力。黃耀進指出,透過這3方同步介入,因照顧壓力而出現家暴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至於「棄養」則是另一個需要關心的議題。若是照顧者失去耐心,抑或是子女們無法公平分配照顧責任,則可能會出現老人「棄養」。

台北市106年八百多件家暴案中,有20件是遺棄案件。「遺棄狀況比較多的是,送爸爸媽媽去安養院之後,小孩就消失了,怎麼聯絡都不出面。會造成這個問題最常見的情況是,長期都由同一個人照顧爸媽,當那個人覺得不公平就乾脆丟著不管。」王儀玲分享,遇到這種情況,家防中心首要任務是安置老人,找專人照顧,再找家屬開協調會,若協調順利就會由小孩們自行分配付款比例跟機構簽約,若不成立就得由社會局出面強制執行。

另一種老人被家暴的原因則是因精神問題出現的家暴案。除了父母患有失智症以外,也可能是子女精神病發作毆打父母。王儀玲表示,近幾年這一類案件數量也不少,為此家防中心特地跟北投國軍醫院合作,開發簡單的評估量表,幫助社工辨識具風險的病患,狀況嚴重的話會請醫師立即到家裡評估,若是確診患者極具危險性,則會強制送院治療。

王儀玲無奈地說:「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子女,父母多半捨不得就會自己帶在身邊。」因此透過評估量表也能幫助社工對病患父母進行衛教,讓他們了解精神病發作的危險性。黃耀進也表示,通常精障者家屬都會自責內疚,忍耐度也較高,被打都會選擇原諒,所以主要照顧者大多不會走保護令或司法途徑,只能透過醫療解決問題。

▲失智症和精神疾病子女引發的老人家暴問題近幾年逐漸攀升。(圖/擷取自pixabay) ▲台北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成人保護組組長王儀玲指出,失智症和精神疾病子女引發的老人家暴問題近幾年逐漸攀升。(圖/記者汪瑋琪攝)

一般人認為,只有低收、學歷低、不文明的家庭才會出現家暴行為,但這個觀念其實是一個錯誤的迷思。「我曾在105年處理過一個案例,這個家庭在台北精華地段有兩棟房,老太太八十幾歲,是高中美術老師,兩個小孩一個在美國,另一個在台灣當工程師。老太太腦袋很清楚,只是有一天小孩在照顧媽媽時,媽媽上廁所上不出來,小孩就氣得大罵還動手打她。」王儀玲說,官方介入安置時,老太太的眼睛和身上都是瘀青,從這起個案即可證明,家暴跟學經歷與社會地位沒有關係。

接著她又分享:「有一個個案子女是教授,把七十幾歲的媽媽棄養,我們接到老太太的時候她抖到不行,因為她很害怕,不知道接下來要住哪裡,我們能做的就是先告訴她我們會照顧她,安頓好後再找子女出來協調,這種我們看很多,越是有錢越容易發生這種問題。」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預計在8年後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年輕子女負擔將越來越重,讓老人保護議題更加不容忽視,但是國家資源似乎尚未跟上腳步。

王儀玲表示,目前台灣「長照系統資源」和「推廣力道」似乎還得再加強,她認為社會結構已經改變,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就不適宜,因此傳遞如何保護自己的經濟安全觀念必須要向下扎根。此外,王儀玲也提醒,隨著老人家暴案件越來越多,複雜度也比以往更高、牽扯面更廣,但是社工人力並沒有隨之增加,人力不足更導致家暴案件無法做更深入的處理及預防。

王儀玲坦承,針對多次被通報的案件,除非又有新的家暴事件再度通報,否則現況根本沒有人力可以進行個案後續追蹤。「我們只能優先處理致死率很高的」王儀玲感嘆地說。據了解,台北市一年大約有一萬五千件家暴事件,有些個案一個月得服務一百多次,但是家防中心社工卻只有一百多人,換算下來,每人每年得背負一百多個個案。

老人家暴議題不只突顯社工人力不足的嚴重性,更顯現長照及推廣老人自我保護觀念的重要性,政府政策是否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加強老人保護,均是值得深思探討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