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90歲潘姓阿公長期血便,又在肛門口摸到突出物,以為只是痔瘡發作,僅塗抹痔瘡藥物和服用中藥處理,始終強忍不適沒向家人透露,直到子女發現爸爸舉止怪異,硬拉著就診才發現竟是「低位直腸癌」惹的禍,所幸透過口服化學藥物和放射線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阿公也能順利坐下與解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就診時阿公的雙腳無法併攏、一跛一跛走進診間,「之後一直站著不願意坐下」,原本以為只是比較大的痔瘡,直到檢查後才發現阿公的肛門口有一巨大突出物,經大腸鏡及病理切片檢查後,確診為低位直腸癌。

林敬淳指出,痔瘡是老年人常見的疾患,常見症狀包括血便、肛門疼痛及肛門突出物等,但因低位直腸惡性腫瘤與痔瘡的臨床症狀十分類似,容易造成患者誤判延誤就醫,甚至自行服用成藥,或拿痔瘡藥物塗抹,確診時大多為時已晚。大腸癌高居國人10大癌症榜首,其中有30%至40%發生在直腸,治療過程可能會需要暫時性或甚至永久性的人工肛門,故直腸癌讓許多人聞之色變。

經綜合評估,加上考量患者年事已高,不適合進行手術,故透過口服化學藥物和放射線治療,數周後腫瘤明顯變小,阿公終於不再坐立難安,也能享有較好的生活品質。林敬淳提醒,血便或肛門突出物等症狀大多為痔瘡引起,但魔鬼藏在細節中,仍有可能為惡性腫瘤作祟,故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與血混在一起,且呈暗紅帶黑及混雜黏液的情況,建議先經過專業醫師的判斷,才是較為妥當的方式。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