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打造博士人才出海口,教育部鼓勵大專院校師生團隊衍伸新創研發服務公司(RSC),由教授帶領博士生自組研發團隊,將研究結合產業,化解學用落差,更希望將人才導向新創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RSC於20日公布徵選結果,總計有75校315件申請案,經教育部審查選出26校46件計畫,為期三年,每案一年最高可600萬元補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申請團隊多以政府力推「五加二」產業為主,領域橫跨生技醫療至文創產業。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表示,台灣大專院校教師約有五萬名,在學中碩博士生則將近有二十萬人,國家產業正面臨轉型期,各校都有龐大的研發團隊人才,教育部每年投入四百億研究經費到學校,希望研究能量能擴散到產業界。

美國企業龍頭如Google最初都由校園發跡,姚立德提到,希望台灣校園也能成為頂尖企業搖籃、創造「獨角獸」。為了幫助各大學打造合適的產業環境,教育部擬放寬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設置條例以及私立學校法,並輔導國立大學成立資材管理公司。

近年碩博士生就讀意願偏低、人數下滑,在於大學教職缺有限,學生擔心畢業後無法投入教職。而先前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受訪時就曾提到,民眾必須了解博士生出路不只教書與研究,也能進入產業界或創業。目前大學成立RSC至少要聘請一位博士生或博士畢業人才,主要目的在於擴大人才出海口,順應國家產業轉型,將博士生導入業界。

▲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於2009年著手研究台灣鱸鰻與黑鰻養殖,目前已進入放大規模養殖實驗,預估之後經濟價值將不輸日本鰻魚。(圖/記者許維寧攝)
▲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於2009年著手研究台灣鱸鰻與黑鰻養殖,目前已進入放大規模養殖實驗,預估之後經濟價值將不輸日本鰻魚。(圖/記者許維寧攝)


國立清華大學生物資訊與結構研究所教授曾晴賢主持鱸鰻養殖計畫,以師徒制為本跨足產業合作,於2009年投入研究台灣鱸鰻和黑鰻養殖,研究團隊從疾病控制、飼料調配做起,目前已進展到大規模養殖實驗,預估未來經濟價值將不輸日本鰻魚。

國立清華大學副校長陳信文表示,「嚴格來說,他(博士生)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於保存學校團隊的研究能量。」陳信文提到,以電子顯微鏡公司為例,該類型公司需要大量技術團隊,博士生在電子顯微鏡研發上有很好的基礎,RSC的誕生讓博士生可以接業界計畫,業界將難題交給博士生處理、協助業界分勞解憂。

但陳信文形容,RSC和單純進入業界求職仍有些許不同,RSC較傾向於延伸實驗室的能量至業界,「RSC一方面是立基於原本博士時的技術,但另一部分像是幫忙他人做公司。」

教育部期望將學術能量導入業界,一方面協助國家產業轉型,另一方面也必需處理博士生就業問題,教育部為博士出路開了新的支流,但陳信文表示,目前RSC難題在於大學教授是否願意順應該項政策多做出改變,很多教授覺得專精一門學術、在學術圈做出名氣即可,但RSC像是幫他人做公司,公司要有通盤計劃、市場又講求競爭力,必需說服教授們再往前一步、再多做一些。

「我們誇獎老師學術做得很好,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老師要願意再往前踏一步。」陳信文提到,要讓老師從學術研究變成公司,花的心力可能很多,若一名教授擁有領先全球的塗層技術,掌握自身技術、持續研究是基本功,若要販賣該技術,教授要做的將不再只是掌握技術這種單一環節,陳信文笑說,「可能設備整體都必須一起做,那你要做的事就會多一點。」

大專院校仍希望看到更多關於RSC的成功案例,若本身夾帶領先業界的研究技術,能否看見後續因技術帶起的產值和其他誘因,才會真正影響博士生從學術圈跨足產業界的意願。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https://sight.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