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的泰簽風波,因為泰國駐辦事處代表通才一席「就像買魚的袋子,只差沒有魚腥味」,引起民眾普遍的憤慨,咬著台泰不互惠的問題,質疑政府熱臉貼冷屁股,推動新南向破功,結果政委張景森又以「給泰國免簽賺百億,怎算喪權辱國」的言論,加油點火、推波助瀾,讓民眾不爽到極點,最後根本沒人在乎台灣開放免簽政策的目的,以及新南向推動至今究竟有什麼成果,模糊了整個事件的核心問題。
在看待任何公共政策的時候,必須了解政策的目的、缺點以及成效,如果將一切的爭議都無限上綱到意識形態的神主牌,「非它不可,完全沒問題、零缺點」,那就只能是雙方各說各話,無助解決問題、撕裂社會,嚴重的話還會傷害到多數人的權益。因為公共政策注定是有利有弊,只能希望最終決定的政策,好的部分能覆蓋壞的部分,且壞的部分必須要可控制,且在我們的忍受範圍內。
例如,雖然蔡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稱要讓台灣有「乾淨的能源」,但是綠能就一定沒有汙染嗎?且目前不管是太陽能或是風力發電,發電效率都不足以取代核能,而且也無法儲電。就有人指出,能源轉型不但不會缺電,還不會有任何汙染,那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文,能源轉型的最主要目的,只是讓台灣不用再面對核安風險,僅此而已。
再回過頭來看泰簽與新南向的問題,正如我國駐泰代表童振源說的,我國推動泰國免簽的主要目的,是要拉抬泰國觀光客到台灣的人次,如果以這點來看,透過相關數據顯示,前年增加88%,去年增加49.5%,泰國免簽算是非常成功的政策。至於互不互惠,因為不是這個政策的考量目標,所以也不需在此多做文章。尤其全球有167個國家給台灣免簽,但台灣也沒給所有國家互利互惠,全部給予免簽,類似狀況在各國比比皆是,因此不互相給予免簽,也是國家間的一種「常態」。
當然,平等互利原則是任何國家推動外交時的最高指導原則,不過在台灣國家處境越來越艱難的情況下,假如我們仍以大國自居,不積極走出去和國際交流,只在家裡等別人上門,一定要雙方互利互惠,我們再以禮相報,這只會讓台灣更加孤立。
台灣開放免簽給新南向國家,率先釋出善意,為雙方的良性循環建立基礎,深化國際合作,這其實也是一種務實下的考量,如果老是因為這些問題責備外交人員不務實,讓他們「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那何嘗不是對這些辛苦的前線人員們,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雖然蔡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稱要讓台灣有「乾淨的能源」,但是綠能就一定沒有汙染嗎?且目前不管是太陽能或是風力發電,發電效率都不足以取代核能,而且也無法儲電。就有人指出,能源轉型不但不會缺電,還不會有任何汙染,那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文,能源轉型的最主要目的,只是讓台灣不用再面對核安風險,僅此而已。
再回過頭來看泰簽與新南向的問題,正如我國駐泰代表童振源說的,我國推動泰國免簽的主要目的,是要拉抬泰國觀光客到台灣的人次,如果以這點來看,透過相關數據顯示,前年增加88%,去年增加49.5%,泰國免簽算是非常成功的政策。至於互不互惠,因為不是這個政策的考量目標,所以也不需在此多做文章。尤其全球有167個國家給台灣免簽,但台灣也沒給所有國家互利互惠,全部給予免簽,類似狀況在各國比比皆是,因此不互相給予免簽,也是國家間的一種「常態」。
當然,平等互利原則是任何國家推動外交時的最高指導原則,不過在台灣國家處境越來越艱難的情況下,假如我們仍以大國自居,不積極走出去和國際交流,只在家裡等別人上門,一定要雙方互利互惠,我們再以禮相報,這只會讓台灣更加孤立。
台灣開放免簽給新南向國家,率先釋出善意,為雙方的良性循環建立基礎,深化國際合作,這其實也是一種務實下的考量,如果老是因為這些問題責備外交人員不務實,讓他們「做到流汗,被嫌到流涎」,那何嘗不是對這些辛苦的前線人員們,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