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爽度爆錶,暑假電影壓軸檔的恐怖片《粽邪》不負眾望,台灣在地特有的「民俗驚悚片型」再下一城,製作質量成熟、亮眼,追平韓、日、泰鬼片水準,編、導、演、製作各環節在線、到位,可圈可點,深諳好萊塢恐怖商業電影結構要領,整體完成度極高,不但驚嚇指數超乎預期,角色的人性面刻劃深刻,直面人心本能的幽微、陰黯,娛樂之餘,饒富啟發,不只是「為了嚇人而嚇人」那麼簡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電影市場的「明星制度」崩盤20餘年,少了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做為觀眾放心買票的「保證」,旗幟鮮明的「類型電影」因此成為觀眾判斷該不該掏錢的基本指標,《粽邪》第一項「吸睛」(吸金)的成功,在於:說了一個「值回票價」的精彩故事。依據好萊塢商業電影所謂「黃金比例」的結構學做為對照,《粽邪》甚至說得上「精準無比,高潮迭起」:前1/3篇幅的鋪陳,死於「上吊自殺」的被索命者接連出現;到2/5篇幅時,堆疊而上的驚悚氛圍上昇到最高點;1/2篇幅時,情節的第一個謎團必須被解開(確認女鬼的身份就是李妍);到2/3篇幅前,故事峰迴路轉,進入另一個始料未及的巨大轉折(書儀跟李妍的友誼,其實也存在著自私與欺瞞);然後,在結局前的最後篇章,對於這個衝突、糾結給出最後的交代(「背叛」是否應該受得懲罰?),最後的張力最高潮(法師VS.厲鬼的正面交鋒),《粽邪》甚至還奉送了早期好萊塢西部電影的「實時last minute rescue」(千鈞一髮)的釣胃口手法,這樣的結構要領,不是死板的套路,是美國電影工業一百多年來從市場實務經驗積累、整理出來的心得與智慧,無數票房經典頻繁在映證「電影觀眾在這樣的娛樂電影架構中,可以獲致最大的情緒滿足與宣洩」。《粽邪》以鄉俚民俗做為引子,穿插在「絕大多數的恐怖片,都是推理片」的精髓裡(人是誰殺的?為什麼會鬧鬼?),兩個軸線彼此交織,互為情境與線索的激蕩與發酵,講故事技巧靈動、佳妙,臻於上乘,再將這個發展得內外兼顧的好故事(外在的謎團懸念,內在的人心解密),從觀眾感官的角度「換位思考」,建構出來的格局令人「坐立難安,欲罷不能」,意外地貼合了這個確實存在(卻不見得每個導演都能做到)的「黃金比例」,看起來格外過癮,特別值得一提。



廖士涵是近十年來台灣影視產業極為活躍的名字,編、導、製作無一不精,《望月》等代表作多次在金鐘獎提名名單上璀璨生輝,更以《那天…媽媽來看我》、《煙蔕》、《回家路上》先後把白冰冰、喜翔、莊凱勛送上了影后、影帝寶座,這樣全方位歷練完整的導演,首次執導電影長片,還是像《粽邪》這樣定位清晰的「類型電影」,究竟會不會在創作上「水土不服」?其實事前是頗讓人關心(擔心)的,欣慰的是就戲論戲眼見為憑,導演廖士涵在《粽邪》中的發揮並沒有受到任何框架的拘束與綑綁,反倒在題材「辨識度」強烈的主題上集中、強化了自己專擅的風格,拍攝手法流暢,創作能量飽滿,大架構紮實,小細節講究,對於畫面的經營與節奏的駕馭依舊得心應手,交出了整齊斐然的漂亮成績單。

廖士涵對於鏡頭構圖細緻到「好像有一個角落沒設計到,就對不起那個視覺空間」的創作潔癖,在《粽邪》裡隨處可見,不論是回憶裡書儀、李妍青春時節充滿空氣感、透明感的「澄澈」(這些無邪無垢的片段,適足以做為全片犀利、陰森的畫風基調之對比),或是網紅直播遇鬼老房間裡小空間「畫面切割」的縝密精營,廖士涵「以具象烘襯意象」的功底,以及鉅細靡遺的創作用心,皆可見其一斑。《望月》裡以人物內在性格的層層披露「牽引」情節發生強大「質變」的技巧,也在《粽邪》裡有了引人入勝的展現,隨著劇情的推進,女鬼李妍的栩栩如生不再只是特效堆砌的符號化icon,而被捋出了情感、心理的脈絡背景:一個無預警的背叛,其「毀滅性」的程度甚至遠遠超越長期承受的歧視與霸凌。這個轉折的描述,提供的不只是戲劇懸念的震撼效果,對於心靈層次的書寫筆觸之纖細、敏銳,也讓這個故事的情緒感染力更具「穿透性」和「延伸性」,這是廖士涵這個導演的強項,也是《粽邪》在內涵上勝出於通俗嚇人片之上的高明之處。

以「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果報論」做為一個驚悚電影的「主題」是常見的,《粽邪》在這個表層的情節邏輯裡卻還做了更深的挖掘:每個人,天生都是有瑕疵的;從這個認定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所謂「卑微」與「優越」。《粽邪》的故事像一面不留情面的大鏡子,照出了劇中每個角色的「缺陷」:校園裡的霸凌,是以弱者的殘缺來「墊高」缺乏自信的張狂、鄒承恩劉國劭被現實驅策著急功近利、「大奶主播」臨死還在關注著網路直播的膚淺點讚數、孫可芳在癱瘓母親的長照壓力下所衍生的罪惡念頭、夏于喬面臨幸福時的自私抉擇,讓先前的仗義、友情、承諾等等「良善」的基礎動搖瓦解…,這個人性主題的定調,直擊人心,蘊涵了相當程度的「文學性」,也站穩了一個類型電影在娛樂之外主題寫實的「共鳴」與「高度」。



女主角夏于喬的演技表現絲毫不遜於以《見鬼》金馬封后的李心潔,整部電影「人心,誰無瑕疵?」這個言之有物的深邃主題,有一大部份落實在這個角色心理的繁複層次描述上,這個角色的起心動念詮釋立體了,戲就已經成功了大半。夏于喬從中學到步入社會的形似神似,跨幅不小,卻都毫無違和感;更難得還在於「林書儀」這個角色的人物內在所隱藏的一切,那個秘密,不只是對所有人的,甚至是自己壓抑著拒絕去承認跟回憶的,夏于喬「剝洋蔥式」的演繹,循序漸進,合情入理,不但主宰著整部電影劇情的巨變與解謎,也為自己的大銀幕演出增添了一個擲地有聲的代表作。



鄒承恩的形象狀態出色極了,電影前半部由他牽動(串聯)幾個獨立片段的懸疑與戰慄,他極度放鬆的表演方式所呈現的自然、寫實,恰足以hold住觀眾「入戲」的臨場氛圍,不論劇中角色或身上的明星光芒,都讓人過目難忘。(台灣電影尋求「明星制度」的復甦,需要的正是具備這樣條件的人選)以喜感演技嶄露頭角的劉國劭,自《紫色大稻埕》之後已經成功跨越了諧星的桎梏,《粽邪》裡把喜感「內化」為角色性特質的一部份,毫不浮誇,拿捏得十分成功。孫可芳的戲份不多,但演技的「人戲合一」,氣質、氣息融為一體,還是那麼吸人眼球。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