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結論再論述。
※審計部與其他公家單位的報告,在軍方不給媒體新聞的狀況下,成為線上軍事圈記者的挖寶工具。
※陸軍銳鳶無人機飛航時數偏低,沒有專用起降場是事實。
※無人機整合戰力的缺乏。
8月3日,主要平面媒體都陸續引用審計部的報告,說明陸軍司令部未於第3作戰區內建置UAV起降機場,整體銳鳶無人機飛行時數偏低,甚至有3架銳鳶無人機3年累積的飛行時數不到10小時的軍事新聞。
怎麼會那麼剛好許多媒體都在8月3日寫這條新聞?通常這種「撞期」的新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數家同類型的媒體聯合專訪後、約定於某月某日發稿;另一種是線上記者緊盯公家部門定期發佈的報告書與資料,從中擷取所需的新聞資料,這類資料相當好用因為已經過公家單位的認可。
以軍方的角度來說,最好各類型的記者都不要來問問題,尤其是演訓期間,記者在無法得知演訓時間與地點的狀況下,就會另尋其他管道得知。例如透過海巡署發佈的射擊通告,去推測某年某日會有演訓等等。
承平時期記者有缺稿壓力時,緊盯公家單位的報告書是一個不錯的管道,因為這種報告通常會有被檢討單位書面回覆資料,這是新聞攻防的良好素材。
▲中科院為台灣科研重鎮,所產製的各類飛彈為軍方採用,無人機也是該院近年科研製品的重點。(圖/翻攝自中科院)
在審計部《一0六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審計部指出,陸軍司令部未於第3作戰區建置UAV起降機場,原先12架UAV受限於100公里的導控距離,僅能運用台東志航基地執行飛訓任務。根據報告,陸軍司令部呈報國防部核定每年飛行總時數576小時,僅為整體後勤支援計劃書3,600小時的16%!其中有7架UAV,累積3年的飛行時數未達10小時!
這下事情大條了,表訂3,600小時的飛行時數只飛了576小時,經費撥給你陸軍了,在結算審核的時候發現這項重大缺失,還很大條。對此國防部表示,陸軍已採「移地訓練」方式執行飛行訓練,提升訓練飛行時數,至於7架無人機飛行時數過低與飛安事故,已議處相關人員。
如此反推回去,這7架無人機與北部沒有UAV起降專用機場都是事實。
各軍種單位在被「噹」之後都會提出改善方案,關於飛行時數不足問題,陸軍把偵蒐1中隊移駐志航基地藉以提高飛訓時數。至於北部地區的演訓與專用起降機場的規劃為何?據平面媒體透露,相關人士還在研議中。
有沒有哪裡怪怪的?有,無人機需要專用的起降機場?要多長?在相關的報導與資料中我們發現,銳鳶無人機需要至少300公尺長的跑道,最大導控距離約略100公里。軍事迷會繼續反問,那不要專用的跑道可以起降銳鳶無人機嗎?平坦的草地、硬質地、水泥地、柏油馬路不行起飛嗎?這值得陸軍高層思考。或是陸軍高層知道但是不對外說明清楚?
2017年9月,因戰術需求陸軍航特部戰術偵搜大隊正式移編海軍艦隊指揮部,艦指部很聰明的將今年無人機的飛行時數定為1,221小時,後續再依狀況調整,不知道這要說海軍真高招、厲害還是比較務實。
高層將無人機隊從陸軍移往海軍的原因之一是,過往無人機飛行訓練受限於空域與國際航線,往海上執行飛行訓練可以充分發揮無人機的飛航半徑。邏輯還是很怪,飛航器在跨出海岸線後,執勤後都會做「洗飛機」的作業,不知道軍方有沒有想過會跨出海岸線執勤多出這項作業。
其實銳鳶無人機隊,從去年陸軍航特部移往海軍時就遭到外界諸多質疑,目前可以看出來的趨勢是,大型的騰雲無人機預劃歸屬空軍,海軍掌管銳鳶無人機,陸戰隊使用小型的紅雀無人機。表面上看三單位各司其職,但現今的作戰概念為戰場整合/情/監/偵以及資料的傳遞,未來各軍種對於類似騰雲這種大型無人機的需求將有增無減,各軍種/兵科得提早規劃。
不過很可惜的是,從銳鳶無人機的成軍/移編到被審計部「點」,我們不得不說,台灣軍方的建軍方向雖然正確,但卻少了方法/步驟,徒然耗費了時間,而台灣軍方欠缺的正是時間。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軍銳鳶無人機飛航時數偏低,沒有專用起降場是事實。
※無人機整合戰力的缺乏。
8月3日,主要平面媒體都陸續引用審計部的報告,說明陸軍司令部未於第3作戰區內建置UAV起降機場,整體銳鳶無人機飛行時數偏低,甚至有3架銳鳶無人機3年累積的飛行時數不到10小時的軍事新聞。
怎麼會那麼剛好許多媒體都在8月3日寫這條新聞?通常這種「撞期」的新聞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數家同類型的媒體聯合專訪後、約定於某月某日發稿;另一種是線上記者緊盯公家部門定期發佈的報告書與資料,從中擷取所需的新聞資料,這類資料相當好用因為已經過公家單位的認可。
以軍方的角度來說,最好各類型的記者都不要來問問題,尤其是演訓期間,記者在無法得知演訓時間與地點的狀況下,就會另尋其他管道得知。例如透過海巡署發佈的射擊通告,去推測某年某日會有演訓等等。
承平時期記者有缺稿壓力時,緊盯公家單位的報告書是一個不錯的管道,因為這種報告通常會有被檢討單位書面回覆資料,這是新聞攻防的良好素材。
▲中科院為台灣科研重鎮,所產製的各類飛彈為軍方採用,無人機也是該院近年科研製品的重點。(圖/翻攝自中科院)
在審計部《一0六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審計部指出,陸軍司令部未於第3作戰區建置UAV起降機場,原先12架UAV受限於100公里的導控距離,僅能運用台東志航基地執行飛訓任務。根據報告,陸軍司令部呈報國防部核定每年飛行總時數576小時,僅為整體後勤支援計劃書3,600小時的16%!其中有7架UAV,累積3年的飛行時數未達10小時!
這下事情大條了,表訂3,600小時的飛行時數只飛了576小時,經費撥給你陸軍了,在結算審核的時候發現這項重大缺失,還很大條。對此國防部表示,陸軍已採「移地訓練」方式執行飛行訓練,提升訓練飛行時數,至於7架無人機飛行時數過低與飛安事故,已議處相關人員。
如此反推回去,這7架無人機與北部沒有UAV起降專用機場都是事實。
各軍種單位在被「噹」之後都會提出改善方案,關於飛行時數不足問題,陸軍把偵蒐1中隊移駐志航基地藉以提高飛訓時數。至於北部地區的演訓與專用起降機場的規劃為何?據平面媒體透露,相關人士還在研議中。
有沒有哪裡怪怪的?有,無人機需要專用的起降機場?要多長?在相關的報導與資料中我們發現,銳鳶無人機需要至少300公尺長的跑道,最大導控距離約略100公里。軍事迷會繼續反問,那不要專用的跑道可以起降銳鳶無人機嗎?平坦的草地、硬質地、水泥地、柏油馬路不行起飛嗎?這值得陸軍高層思考。或是陸軍高層知道但是不對外說明清楚?
2017年9月,因戰術需求陸軍航特部戰術偵搜大隊正式移編海軍艦隊指揮部,艦指部很聰明的將今年無人機的飛行時數定為1,221小時,後續再依狀況調整,不知道這要說海軍真高招、厲害還是比較務實。
高層將無人機隊從陸軍移往海軍的原因之一是,過往無人機飛行訓練受限於空域與國際航線,往海上執行飛行訓練可以充分發揮無人機的飛航半徑。邏輯還是很怪,飛航器在跨出海岸線後,執勤後都會做「洗飛機」的作業,不知道軍方有沒有想過會跨出海岸線執勤多出這項作業。
其實銳鳶無人機隊,從去年陸軍航特部移往海軍時就遭到外界諸多質疑,目前可以看出來的趨勢是,大型的騰雲無人機預劃歸屬空軍,海軍掌管銳鳶無人機,陸戰隊使用小型的紅雀無人機。表面上看三單位各司其職,但現今的作戰概念為戰場整合/情/監/偵以及資料的傳遞,未來各軍種對於類似騰雲這種大型無人機的需求將有增無減,各軍種/兵科得提早規劃。
不過很可惜的是,從銳鳶無人機的成軍/移編到被審計部「點」,我們不得不說,台灣軍方的建軍方向雖然正確,但卻少了方法/步驟,徒然耗費了時間,而台灣軍方欠缺的正是時間。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