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今年基本工資的調漲,勞工團體主張調漲一次到位,也反對月薪與時薪脫鉤,並建議依據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標準(目前13362元)乘以就業扶養比(2.16)的公式,希望月薪應由2萬2000元調整為2萬8862元,換算時薪由140元調漲為164元。
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指出,雇主永遠告訴社會,只要調漲基本工資,企業就無法生存、就要出走。事實上,包括企業獲利盈餘占國內GDP比重、受僱人員薪資等數據,都證明企業賺很多錢,但勞工薪資反降,這凸顯企業利潤沒和勞工共享。此外,基本工資的停滯,也導致年輕人不願進入勞動條件差的工作職場,造成缺工問題。
戴國榮說,企業社會責任(CSR)包括法律責任、照顧員工責任,因此,基本工資調整也是企業社會責任一環。此外,憲法第15條強調「人民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勞團強調的是,勞工進入職場,不論用什麼身分、從事什麼工作,領一份薪資必須可維持基本家庭生活所需,這才是憲法的定義。
勞團主張,基本工資今年一次調漲到2萬8、時薪至少160元,主要是因為1997年至2006年這10年間,台灣基本工資是凍漲的,但過去的20年間,台灣經濟的年均成長達到3.95%,表示企業有賺錢,但沒回饋到勞工身上,未與勞工共享。以1992年到2015年間來說,台灣企業盈餘占國內GDP增加5.8%,受僱人員薪資反下降7.07%,中間差了12.87%,更證明企業利潤沒與勞工分享,企業沒善盡社會責任照顧勞工,造成台灣長期薪資停滯,這也是台灣所得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勞工團體認為,不論藍綠誰執政,勞方都不受重視,在勞資不對等、資訊不對稱,加上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這10年來基本工資都是「政治解決」。(圖/資料照,記者陳明安攝)
長期來說,全國產業總工會也提出基本工資調整的公式,建議依據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標準(目前1萬3362元)乘以就業扶養比(2.16),即基本工資月薪應調到2萬8862元,換算時薪為164元。戴國榮強調,外界可能覺得從2萬2提高至2萬8,漲幅近3成,資方怎可能接受?但這是因為基本工資長期沒有調整、企業累計盈餘沒有逐年回饋到勞工身上,現在只是一次到位。
不過,該公式已經提出超過10幾年,卻一直未受政府接受,究竟原因為何?全國產業總工會說明主因有二,第一是大家對指標認知不同,學界、政府認為就業扶養比太簡單,應排除7大類,包括「應進入而未進入職場者」及領社會補助人者,但勞團覺得不該有排富條款。
另一個無法達成共識的是政府與雇主主張,全世界都沒有工資調整公式,有些國家提出生活工資概念,就是不願公式化。
戴國榮批評:「像現在工商團體提基本工資漲幅不要超過2%,請告訴大家這依據在哪?是憑感覺嗎?老闆有錢說了算嗎?現在工商團體老是拿中小企業沒法生存為藉口,可是又不願拿出數據,這是心態問題。」
勞工團體認為,勞資雙方不應該老是用「感受、威脅」方式,來討論工資問題,應該用具體有意義的數據來論理。勞方近幾年來已從過去衝撞抗議,慢慢學會提出數據出來爭取,如果企業獲利已有與勞工分享,資方也應該拿出數據就事論事,絕對不要走回老路,在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又採政治解決。
過去無論藍綠誰執政,勞方都不受重視,在勞資不對等、資訊不對稱,加上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這10年來基本工資都是「政治解決」。但社會上都是有權有錢的人在影響政治,也就是雇主,不是勞工團體,他呼籲勞動部本來就要站在照顧勞工立場,提出的勞動政策更應該要合情合理合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戴國榮說,企業社會責任(CSR)包括法律責任、照顧員工責任,因此,基本工資調整也是企業社會責任一環。此外,憲法第15條強調「人民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勞團強調的是,勞工進入職場,不論用什麼身分、從事什麼工作,領一份薪資必須可維持基本家庭生活所需,這才是憲法的定義。
勞團主張,基本工資今年一次調漲到2萬8、時薪至少160元,主要是因為1997年至2006年這10年間,台灣基本工資是凍漲的,但過去的20年間,台灣經濟的年均成長達到3.95%,表示企業有賺錢,但沒回饋到勞工身上,未與勞工共享。以1992年到2015年間來說,台灣企業盈餘占國內GDP增加5.8%,受僱人員薪資反下降7.07%,中間差了12.87%,更證明企業利潤沒與勞工分享,企業沒善盡社會責任照顧勞工,造成台灣長期薪資停滯,這也是台灣所得分配不公平、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
▲勞工團體認為,不論藍綠誰執政,勞方都不受重視,在勞資不對等、資訊不對稱,加上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這10年來基本工資都是「政治解決」。(圖/資料照,記者陳明安攝)
長期來說,全國產業總工會也提出基本工資調整的公式,建議依據每人每月最低生活標準(目前1萬3362元)乘以就業扶養比(2.16),即基本工資月薪應調到2萬8862元,換算時薪為164元。戴國榮強調,外界可能覺得從2萬2提高至2萬8,漲幅近3成,資方怎可能接受?但這是因為基本工資長期沒有調整、企業累計盈餘沒有逐年回饋到勞工身上,現在只是一次到位。
不過,該公式已經提出超過10幾年,卻一直未受政府接受,究竟原因為何?全國產業總工會說明主因有二,第一是大家對指標認知不同,學界、政府認為就業扶養比太簡單,應排除7大類,包括「應進入而未進入職場者」及領社會補助人者,但勞團覺得不該有排富條款。
另一個無法達成共識的是政府與雇主主張,全世界都沒有工資調整公式,有些國家提出生活工資概念,就是不願公式化。
戴國榮批評:「像現在工商團體提基本工資漲幅不要超過2%,請告訴大家這依據在哪?是憑感覺嗎?老闆有錢說了算嗎?現在工商團體老是拿中小企業沒法生存為藉口,可是又不願拿出數據,這是心態問題。」
勞工團體認為,勞資雙方不應該老是用「感受、威脅」方式,來討論工資問題,應該用具體有意義的數據來論理。勞方近幾年來已從過去衝撞抗議,慢慢學會提出數據出來爭取,如果企業獲利已有與勞工分享,資方也應該拿出數據就事論事,絕對不要走回老路,在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又採政治解決。
過去無論藍綠誰執政,勞方都不受重視,在勞資不對等、資訊不對稱,加上勞資對話長期缺乏互信之下,這10年來基本工資都是「政治解決」。但社會上都是有權有錢的人在影響政治,也就是雇主,不是勞工團體,他呼籲勞動部本來就要站在照顧勞工立場,提出的勞動政策更應該要合情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