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基金會於6月公布民調,台灣成年人中有44%對大陸反感,卻有49%對大陸人基本上有好感;對大陸有好感的受訪者更首度高過反感者。此外,對陸好感度也比去年增加4.4%,反感度降低3.5%,被解讀為「歷史性的轉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表示,2018年台灣人對大陸印象與感覺,出現戲劇性轉變,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特別在25至54歲青壯年族群、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公民中,都有過半數人基本上對大陸有好感。造成這結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各領域專家都認為,這與台灣人的生活中,與大陸元素的連結不斷提升有關。



事實上,這份調查源自於「2018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全國性民調,民眾受訪時沒有被針對兩岸關係來作答,加上游盈隆為綠營人士,都掀起不少話題。但也有人質疑調查樣本只有1000多人,且採用電話調查,是否能代表真實狀況。

不同立場的人,對這份調查的信任度不同。但無論台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度,是否真的已經超過反感者,台灣人在生活上與大陸的連結,的確逐漸密不可分,而生活在台灣的陸配,也的確感受到台灣民眾愈來愈友善的態度。

專家指出,台灣人對大陸愈來愈友善的關鍵,可能是受到大陸流行娛樂走進台灣生活、大陸品牌逐漸取得信賴、惠台措施成功拉攏人心等事實所影響。甚至有專家直指,蔡政府政績不如預期,對大陸敵意太深,都可能是原因。

陸劇成兩岸潤滑劑

台師大副教授莊佳穎表示,大陸流行文化崛起,不只牽動東亞社會,也讓台灣從哈日、韓流轉而關心大陸娛樂。例如年輕世代和家庭主婦愛追大陸歷史劇、看《中國好聲音》、上淘寶買東西,這些都影響到台灣人對大陸的好感度。

▲大陸戲劇已深受台灣年輕與婦女族群的喜歡,圖為陸劇琅琊榜。(圖/華視提供)

甲上娛樂資深行銷經理麥煒灝也認為,台灣這三年已開始接受大陸電影。過去社會普遍排斥大陸片,這可能與年長者小時教育有關。但隨著對岸政府積極扶植電影產業,短短幾年將體質翻新,也扭轉台人對陸片過去的刻板印象。

除了陸劇與娛樂商品成功拉攏台灣民眾,讓台灣人對大陸好感度提升外,大陸3C品牌獲得台灣年輕人喜愛,也成了兩岸間的潤滑劑。

過去消費者總覺得大陸品牌粗製濫造又近似仿冒品,但從華為與小米攻占2018年第一季歐洲手機市佔前五、VIVO成為本屆世足賽贊助商,都代表大陸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已脫離廉價品負面形象,讓台灣人開始接受、考慮使用大陸手機。

3C專家Tim表示,台灣使用大陸手機的消費者偏年輕,即使消費者心目中最喜歡的品牌還是蘋果,但市場對陸貨接受度與價值認同感都提高。這結果也被認為是台灣對大陸友善度提高的原因之一。

▲大陸品牌手機逐漸被台灣市場接受,品牌商小米也在台成立服務站。(圖/NOWnews資料照片)

當惠台政策VS執政黨對陸敵意

除了流行與3C商品外,專家還認為,大陸惠台政策的確讓台灣民間感到善意。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大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惠台31條由於提出的時間不長,距今約3個月,雖然還看不出來直接影響,但大陸推動民間交流時,的確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多層面,讓兩岸有更頻繁的接觸。

例如提供台灣學生大陸進修的機會,或是許多創業基地,還有大方地提供創業基金,都讓在台灣本地創業者想要放手嘗試。

工總秘書長蔡練生也曾指出,過去大陸對台政策多半透過國民黨政府發布,且針對在陸台商。但蔡政府上任後,大陸惠台策略多針對民間,聚焦青年世代,旅遊等優惠,讓雙方能互相了解,瓦解過去先入為主觀念,好感度自然提升。

此外,中國文化大學講座教授陳一新認為,大陸善意效果顯著,而台灣政府對其的敵意,或許也間接促成民間對陸好感度。他指出,蔡政府上任後的多項措施,如年金改革等,都讓人民感受不到被照顧,而大陸又持續送出好意,人民對其好感度自然增加。

事實上,對岸的流行娛樂、品牌影響力、惠台政策已走入台灣生活,即使蔡政府依舊採取敵對態度,也擋不住台灣人愈來愈熟悉與大陸元素。而執政黨在提出「華航改名」及各種去中國化作法,來回擊外交戰爭與仇視大陸時,台灣民眾究竟買不買單?答案將逐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