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塵爆至今三年,多數傷友已回到學校或職場生活,儘管他們的生理復健已告一段落,但有些人仍可能因為顏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等情形,加上過去被貼上的負面標籤,仍然有著難以言喻的心理創傷,而無法順利回歸社會、進入職場。專家認為,大眾應撇除刻板印象,除了外表,也需了解內在,才能讓傷友有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及順利求職。
陽光基金會心理特約督導李逸明觀察,和一般燒傷傷友相比,由於八仙塵爆受傷的人太多,也是眾所矚目的事件,社會和媒體都持續關注,加上有些網軍對八仙孩子汙名化,覺得他們愛玩才會受傷,都在在影響到孩子,他們的壓力其實是很大的,有些孩子甚至不敢說自己是八仙傷友,都說是家裡氣爆或電線走火導致燒傷。
塵爆引社會關心 也招來汙名化的傷心
整體來看,八仙傷友進入或重返職場時,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困難,其實跟一般傷友類似,但由於八仙傷友都很年輕,也較重視外貌,所以外貌改變的打擊會比一般傷友嚴重。
她說,過去很多傷友是中年男性,他們因為工作燒傷,但這些中年男性對外觀較不在意,加上部分公司福利不錯,能讓他們重回工作崗位或調動職務,當然有些人仍會因外貌遭遇求職困難。
就她了解,八仙傷友在進入職場時,除了可能面臨外表改變的挑戰,還需要克服生心理因素、創傷後症候群、形象重建和人際關係互動等等。
舉例來說,在八仙傷友裡面,有一群學生可能原先學藝術或模特兒相關領域,未來工作需要靠天生的外型,但塵爆後因外貌改變,對他們打擊很大,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躲起來不願來復健。
也有一群人受傷前已是社會人士,他們原本的工作能力很好,所以他們重返職場較快、進入工作的狀況較好,他們反而不是怕外觀嚇到客戶,而是擔心體力不夠,就需調整工作時間或加強生理復健。
李逸明補充,八仙傷友的心理傷害,不一定跟外表相關,也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緣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找上塵爆傷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作惡夢、反覆出現事發畫面……等,部分傷友並非怕人家看他,而是對塵爆發生時放的音樂感到心悸、或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當出現這些創傷反應時,就需透過心理治療改善。
據了解,由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傷友不僅恐懼跟傷害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更可能擴大到任何有風險的情況,變成任何有危險的事情都不敢碰。
另一方面,李逸明指出,有些八仙傷友可能一開始躲起來,沒有到基金會來做生理復健,但之後會來尋求心理復健服務,這些主動尋求協助的人是希望能突破問題的,但常常心理的問題是隱而未現的,所以有些人雖然有心理創傷,卻不敢求助,面對無法接觸的個案,除了努力追蹤提升復健意願外,也提供家長相關的心理服務,進一步來幫助傷友。
「有些個案躲起來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方面家長其實也會困擾,因為家長希望孩子趕快好起來,不要再消沉下去,但很多孩子太痛苦了,一下子無法接受現實,就會躲在家裡。」她說,如果家長學會同理心技巧後,能用溫和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害怕,孩子也會漸漸卸下心防,較願意走出來。
此外,她回憶,部分家長會出現「替代性創傷」,也會做惡夢、憂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如果那天我不讓孩子出門就好」或「恨不得是自己燒傷」,所以陽光基金會亦提供家長心理治療,希望讓他們有喘息空間,藉機緩和親子關係,幫助雙方慢慢恢復。
表達藝術修復內在感受 重拾安全感提升自信
據了解,該基金會在心裡治療方面,透過「談話治療」跟「表達性藝術」等方式,撫慰傷友心理、幫助他們重拾自信,以利未來的求職。
李逸明補充,有些創傷嚴重者對事件有強烈記憶,無法詳細說明事件的發生,他們在「談話治療」時彷彿身歷其境,難過的情緒跟疼痛感受將引起心理防衛機制,所以我們也透過非語言方式的「表達性藝術」來進行心理治療。
「表達性藝術」是一種連結情緒的治療方式,透過繪畫、做藝術作品、弄黏土、手工藝、沙遊和牌卡等,來整理傷友潛意識的混亂狀態、修復內在感受,如此一來他們才能重拾安全感、提升自信。
▲李逸明利用「沙遊治療」協助傷友整理內在感受,重拾安全感、並進一步提升自信。(圖/記者李依頻攝)
▲「沙遊治療」利用相關玩具或道具,讓傷友在沙子上自由創作及布景。(圖/記者李依頻攝)
為使八仙傷友能順利重返社會和職場,李逸明也呼籲大眾,雖然第一印象有它的重要性,但有時外觀反而會阻礙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見得人美就是好人、人醜就是壞人,有些人「人模人樣」,卻是「人面獸心」,應該撇除刻板印象,先和傷友互動後,才能更了解傷友。
最後她提到,華人社會較壓抑,常常覺得「勤有功、嬉無益」,也把「愛玩」跟「壞孩子」畫上等號,這些均是社會累積的刻板印象,其實要懂得放鬆,愛玩並沒有什麼不對,放下刻板印象,讓孩子有機會重新證明自己的實力,朝未來夢想重新啟航。
李逸明呼籲大眾,雖然第一印象有它的重要性,但有時外觀反而會阻礙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圖/記者李依頻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塵爆引社會關心 也招來汙名化的傷心
整體來看,八仙傷友進入或重返職場時,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困難,其實跟一般傷友類似,但由於八仙傷友都很年輕,也較重視外貌,所以外貌改變的打擊會比一般傷友嚴重。
她說,過去很多傷友是中年男性,他們因為工作燒傷,但這些中年男性對外觀較不在意,加上部分公司福利不錯,能讓他們重回工作崗位或調動職務,當然有些人仍會因外貌遭遇求職困難。
就她了解,八仙傷友在進入職場時,除了可能面臨外表改變的挑戰,還需要克服生心理因素、創傷後症候群、形象重建和人際關係互動等等。
舉例來說,在八仙傷友裡面,有一群學生可能原先學藝術或模特兒相關領域,未來工作需要靠天生的外型,但塵爆後因外貌改變,對他們打擊很大,有些孩子甚至因此躲起來不願來復健。
也有一群人受傷前已是社會人士,他們原本的工作能力很好,所以他們重返職場較快、進入工作的狀況較好,他們反而不是怕外觀嚇到客戶,而是擔心體力不夠,就需調整工作時間或加強生理復健。
李逸明補充,八仙傷友的心理傷害,不一定跟外表相關,也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緣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找上塵爆傷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包括作惡夢、反覆出現事發畫面……等,部分傷友並非怕人家看他,而是對塵爆發生時放的音樂感到心悸、或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當出現這些創傷反應時,就需透過心理治療改善。
據了解,由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傷友不僅恐懼跟傷害事件有關的人事物,更可能擴大到任何有風險的情況,變成任何有危險的事情都不敢碰。
另一方面,李逸明指出,有些八仙傷友可能一開始躲起來,沒有到基金會來做生理復健,但之後會來尋求心理復健服務,這些主動尋求協助的人是希望能突破問題的,但常常心理的問題是隱而未現的,所以有些人雖然有心理創傷,卻不敢求助,面對無法接觸的個案,除了努力追蹤提升復健意願外,也提供家長相關的心理服務,進一步來幫助傷友。
「有些個案躲起來了,我們無法接觸到,這方面家長其實也會困擾,因為家長希望孩子趕快好起來,不要再消沉下去,但很多孩子太痛苦了,一下子無法接受現實,就會躲在家裡。」她說,如果家長學會同理心技巧後,能用溫和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害怕,孩子也會漸漸卸下心防,較願意走出來。
此外,她回憶,部分家長會出現「替代性創傷」,也會做惡夢、憂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如果那天我不讓孩子出門就好」或「恨不得是自己燒傷」,所以陽光基金會亦提供家長心理治療,希望讓他們有喘息空間,藉機緩和親子關係,幫助雙方慢慢恢復。
表達藝術修復內在感受 重拾安全感提升自信
據了解,該基金會在心裡治療方面,透過「談話治療」跟「表達性藝術」等方式,撫慰傷友心理、幫助他們重拾自信,以利未來的求職。
李逸明補充,有些創傷嚴重者對事件有強烈記憶,無法詳細說明事件的發生,他們在「談話治療」時彷彿身歷其境,難過的情緒跟疼痛感受將引起心理防衛機制,所以我們也透過非語言方式的「表達性藝術」來進行心理治療。
「表達性藝術」是一種連結情緒的治療方式,透過繪畫、做藝術作品、弄黏土、手工藝、沙遊和牌卡等,來整理傷友潛意識的混亂狀態、修復內在感受,如此一來他們才能重拾安全感、提升自信。
▲李逸明利用「沙遊治療」協助傷友整理內在感受,重拾安全感、並進一步提升自信。(圖/記者李依頻攝)
▲「沙遊治療」利用相關玩具或道具,讓傷友在沙子上自由創作及布景。(圖/記者李依頻攝)
為使八仙傷友能順利重返社會和職場,李逸明也呼籲大眾,雖然第一印象有它的重要性,但有時外觀反而會阻礙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不見得人美就是好人、人醜就是壞人,有些人「人模人樣」,卻是「人面獸心」,應該撇除刻板印象,先和傷友互動後,才能更了解傷友。
最後她提到,華人社會較壓抑,常常覺得「勤有功、嬉無益」,也把「愛玩」跟「壞孩子」畫上等號,這些均是社會累積的刻板印象,其實要懂得放鬆,愛玩並沒有什麼不對,放下刻板印象,讓孩子有機會重新證明自己的實力,朝未來夢想重新啟航。
李逸明呼籲大眾,雖然第一印象有它的重要性,但有時外觀反而會阻礙我們真正認識一個人。(圖/記者李依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