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中藥是「有病治病、無病養生」,國人不僅愛看中醫,也習慣吃藥膳進補。但過去中藥安全堪慮,爭議也屢見不鮮,究竟台灣的中藥消費糾紛有哪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施純全表示,過去常見的糾紛包括:「中藥摻西藥」、「重金屬超標」等。但隨著政府加強管理,現在民眾更應該留意的消費糾紛,成了「食品偽裝中藥」、「中藥利用食品名義販售」等問題,民眾可別「中藥和食品傻傻分不清楚」,以免傷了荷包也害了健康。

廠商吃中藥豆腐?四物飲非四物湯

施純全表示,過去民眾在意的中藥安全問題,像農藥殘留、重金屬超標、二氧化硫等,在政府的中藥管理制度陸續上路後, 近年不合格情形日益改善,也發現不合格的案件都非由合法醫療機構取得,皆是從境外或不法來源如國術館、路邊攤取得。

▲消基會中醫藥委員會召集人施純全表示,民眾要留意新的中藥消費糾紛,譬如「食品偽裝中藥」、「中藥利用食品名義販售」等。(圖/記者李依頻攝)

他觀察,以前民眾到消基會送驗中藥,最關心是否有「中藥摻西藥」或「重金屬超標」,儘管近年這類情形減少,但市場上有一些「食品偽裝中藥」或「中藥利用食品名義販售」的爭議,則是當前新的中藥消費糾紛。

「有些健康食品或食品就是偷中藥的名稱跟外觀來用,事實上它不是中藥,那民眾認為它是中藥啊,取得也比過去方便,超商到處都有啊!」施純全舉例, 像「四物飲」其實並非四物湯;此外,像「皇耆飲」,音近中藥的「黃耆」,民眾會誤以為它是中藥,甚至期待它有養生保健、醫療的效果,有些廠商會利用這種文化創意行不實銷售。

施純全補充,食品管理上的漏洞很多,還有像前陣子很流行的「薑黃」,它是食物調味香料、也可當中藥使用,有些廠商把它裝成膠囊、弄成「薑黃飲」,感覺就像藥,若產品是薑黃的原樣態,民眾少量食用,問題不大,但如果民眾食用濃縮萃取的薑黃、服用量又大時,便可能影響健康。

他進一步解釋,薑黃能活血化瘀,在臨床上曾看到病人服用薑黃後,月經血流不止,若沒有合格的醫生處方時,服用過量恐有風險。

▲薑黃能活血化瘀,施純全曾在臨床上曾看到病人服用薑黃後,月經血流不止,若沒有合格的醫生處方時,服用過量薑黃恐有風險。(圖取自pexels)

據了解,目前新的中藥消費糾紛,是食藥混淆的問題,民眾可能把食品當藥品吃,或食品含有藥物,但在政府管理上它卻是食品,相關的檢驗措施和安全標示限制較少。

施純全強調:「像四物飲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啊,混用中藥名稱,它裡面有加…但加多少沒人管,我開玩笑說它加最多就是『四物』兩個字,就加了很多想像空間,又加了玫瑰、青木瓜,包裝得美美,但都是食物、都在吃中藥的豆腐。有些民眾以為它是四物湯,但四物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吃,那它的安全性在哪裡?」

此外,市面上常見30倍薏仁水、50倍薏仁水、30倍紅豆水……,施純全也指出:「像四神湯、薏仁湯,民眾當食物吃沒有問題,但薏仁若濃縮50倍就非正常的食物樣態,而是藥物,薏仁是不錯的東西,但50倍是禁忌量,孕婦也不能吃。」雖然薏仁是藥食兩用,但它若是濃縮萃取、膠囊錠劑,建議需訂好管理方法,才能預防新的食安或藥安危機。

▲施純全說,雖然薏仁是藥食兩用,但它若是濃縮萃取、膠囊錠劑,建議需訂好管理方法,才能預防新的食安或藥安危機。(圖取自pexels)

整體來看,他認為「食品偽裝中藥」、「中藥利用食品名義販售」等該類產品銷售的合理性和資訊揭露都有問題,政府應要有更嚴謹的管理方式,以保障民眾的健康。

另一方面,其他的新型態中藥消費糾紛,還包括醫療詐騙、科技郎中、網路直銷。

醫療詐騙、科技郎中害人財兩失

「醫療詐騙」是指在醫院會有一些機動的銷售者,他們被稱為「鏢客」。當鏢客看到民眾六神無主,會靠近詢問,接著推銷一堆不合法的中藥或藥酒騙民眾購買,「鏢客」不僅無益病人健康,還趁機搶劫其錢財。

再來,還有「科技郎中」,他們會帶著筆電到各公司說要免費義診或免費經絡檢查,並推銷藥品。然而,科技郎中的聯絡資料不全,一旦出問題也難以求償,受騙民眾經常人財兩失、精神狀態亦受影響。

最後,還有網路直銷。網路直銷是來源不明的中藥,甚至會盜用中醫師的照片宣傳,施純全提醒民眾,網路上不能販售藥品,只能提供健康資訊,要小心類似的詐騙行為,避免後續消費糾紛。

▲施純全提醒民眾,網路上不能販售藥品,只能提供健康資訊,要小心類似的詐騙行為,避免後續消費糾紛。(圖/記者李依頻攝)

施純全表示,雖然醫療詐騙、科技郎中或網路直銷是消費者關心的事情,但較難透過一個單位管理,譬如說衛生單位沒有司法權,因此政府面對此問題,也需思考應如何跨單位來整合管理。

他建議消費者購買中藥材時,需留心以下兩個事項,來確保用藥安全:

一、藥食兩用的藥材需在合格場所取得,其他藥物應有專業處方建議,以提升用藥安全。

二、辨識儲存條件有無合乎標準、以及包裝標示是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