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的大里有座跳脫俗世觀念的廟宇,以禪意和古樸貫串其中,廟方更希望大家禮佛時能更貼近大自然,以清水混凝土、木材、鋼材、石材四種主要建材打造出最原始的清水模建築,不管是半掩的大門或是前庭圍牆的清幽水簾,更延伸出綠意盎然充滿哲理的自然空間,這些都是與大自然共生的結合,來到菩薩寺更讓人敞開五感,體驗天人合一的生命對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半掩的木門更是象徵求道之旅已開放,大家可自由選擇要不要進入。
半掩的木門更是象徵求道之旅已開放,大家可自由選擇要不要進入。(圖/記者許凱婷攝)


屋外的老梅樹,似乎在呼應著佛陀的生平與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廟方人員更提到「釋迦牟尼涅槃處本來就是在娑羅樹下,而大眾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廟宇其實是古代皇族和高官顯要居住的場所,他們希望信眾能屏除對一般廟宇的印象,與大自然環境共生的方式去體悟佛法。」更提到「因為近年來流行的打卡風氣,他們希望大家來菩薩寺不僅僅只是進行打卡的動作,也可以參佛或是到寫經室寫經文,更可以在尋訪佛法時,探索內心的存在與答案,並以安心、自在的態度去倘佯佛法。」

就像佛法便是生活一般,一踏進菩薩寺就開始了求道之旅。
就像佛法便是生活一般,一踏進菩薩寺就開始了求道之旅。(圖/記者許凱婷攝)


樹下的靜默大石更可讓旅人或信眾歇腳和傾聽內心的決定,大門以「退」為設計概念,臨路謙退讓出部分建築線,半掩的木門更表示,推開後便是「求道之路」,可自由選擇要不要進入,更利用建築的佈局,不管是每個轉折或是迴旋,都在詮釋求道過程裡的心境。

照顧腳下四字除了叮嚀大家腳步放輕外,還有佛教「腳踏實地,把路走好」的涵義在。
照顧腳下四字除了叮嚀大家腳步放輕外,還有佛教「腳踏實地,把路走好」的涵義在。(圖/翻攝自台中觀光旅遊網)


水池裡蘊含滿滿的生機,底下端坐佛陀拈花微笑。
水池裡蘊含滿滿的生機,右邊端坐佛陀拈花微笑。(圖/記者許凱婷攝)


走進寺門兩旁的老樹枝條輕搖向來者問候,水池裡蘊含滿滿的生機,底下端坐佛陀拈花微笑。一樓半戶外空間更讓人一踏入就能感受心靈上的平靜,轉個彎循著階梯與光線來處,登上平台處敲鐘,表達求道決心。

「處處看見佛;處處看見真理。」更讓人瞧見佛法的自然與美無處不在。
「處處看見佛;處處看見真理。」更讓人瞧見佛法的自然與美無處不在。(圖/記者許凱婷攝)


二樓菩薩殿以點蠟燭代替焚香,更隨意捐獻香油錢,一切隨緣。
二樓菩薩殿以點蠟燭代替焚香,更歡迎隨意捐獻香油錢,一切隨緣。(圖/記者許凱婷攝)


二樓菩薩殿,入目是古樸的菩薩雕像,更備有蠟燭代替焚香,接著上到三樓平台,左側為僧人修行處,右邊則是斗大「寫經」兩字印入眼簾,開放給來訪者靜心的寫經,而備好的心經、白紙與筆,彷彿只等待有緣人入座,而每個轉折做一個決定,似乎也象徵著在這空間裡盡顯佛法的真理與無處不在,也讓人審視內心最深層的想法與處在這世上的意義,廟方更希望能給信眾「人天共好」的自然環境。

在三樓平台更顯心靈上的平靜,回望自己的每一個轉折似乎都像下了一個決定,高度越見提升,心意便益發堅決。
在三樓平台更顯心靈上的平靜,回望自己的每一個轉折似乎都像下了一個決定,高度越見提升,心意便益發堅決。(圖/記者許凱婷攝)


來到菩薩寺請記得與領悟自然之美,體驗天人合一的生命對話。
來到菩薩寺請記得領悟自然之美,體驗天人合一的生命對話。(圖/記者許凱婷攝)


在菩薩寺可領略晨昏四季變換之美,從頂樓落下的斑駁樹影和沒有棚頂遮蓋讓雨自然落下,體驗「佛法便是生活」,領略天與人的生命對話。

慧光師父更「開示先學會放鬆,才有可能學會放下。」
慧光師父更開示「先學會放鬆,才有可能學會放下。」(圖/翻攝自IBS菩薩寺FB)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