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逼近,也是出國旅遊旺季,但國內美元等外幣現鈔可能面臨缺貨危機,主要是目前各銀行外幣現鈔貨源來自美國銀行及新加坡大華銀行,但大華銀行6月下旬將終止業務,也使得原本跟大華銀行買進外幣現鈔的銀行,得轉由向兆豐、台灣、合庫及第一等擔任外幣現鈔的中盤商進貨,在外幣現鈔成本墊高之下,屆時民眾換匯恐怕也會變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國內各銀行的外幣現鈔供應商為大華銀行與美國銀行,而主要銀行也都是跟這兩家外銀訂定合約,輪流供應美元等外幣現鈔,不過,傳出6月18日大華銀將退出這項業務,因此,美國銀行也成為台灣唯一的外幣現鈔供應商,至於未來是否會再開放其他外幣現鈔供應商,就要看央行。

台灣銀行指出,其實過去國內也曾換過外幣現鈔供貨商,原本是匯豐銀行與美國銀行,後來匯豐銀行把貨源倒給了大華銀行,由大華銀行承接續做,但這次不同的是大華銀行終止業務,國內銀行的外幣現鈔供貨商變成只有美國銀行1家。

也因此,如果之前只跟大華銀行進貨,銀行的外幣現鈔可能就面臨斷貨。面對這情況,央行也找了銀行開會,研擬因應方案,即由兆豐、台灣、合庫與第一等4家銀行擔任外幣現鈔的中盤商,由這4家公股行庫向美國銀行進貨,再賣給其他國內銀行,確保外幣現鈔供應不中斷。

只是相較美國銀行,大華銀行還會進口日圓、星幣等非美貨幣,在大華銀行不做外幣供貨商後,過去若只跟大華銀行進貨,這些銀行之後就得透過4家公股行庫進貨,也因要再經過一手,在進貨成本墊高之下,外幣現鈔勢必變貴,只是漲多漲少的問題。

其實,銀行購買外幣現鈔成本,除了跟大盤買的手續費成本之外,還有保險費、運送鈔票及銀行每日盤點結帳的固定人力成本等。雖然台銀指出,目前還不知成本會增加多少,但也有銀行表示,一般來說,若是透過這4家銀行進貨,進貨成本一定會比較高,有些甚至可能因外幣現鈔成本太高,而不提供,至於4家公股行庫雖直接跟美國銀行進貨,但也有可能因供源變少搶貨之下,成本也可能增加,只是相較其他銀行會好一點。

至於民眾要如何因應?銀行表示,主要還是要看自己的外幣需求,若有不錯的買點,可分批布局,當然,若要省手續費及換匯成本,除善用網路換匯、外幣ATM之外,跟台灣銀行、兆豐銀行臨櫃換匯也不用手續費,這些多少還是可以省一些荷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