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彥昇 民俗陣頭深度中毒者、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媽祖婆本名林默娘,這件事在台灣似乎已經深植人心,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子如同DNA一般在許多人的記憶中代代相傳。但你知道,凡事總有例外,位於台中的萬和宮「老二媽」,祂的姓氏是廖,每三年還會回鄉省親一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中萬和宮主祀天上聖母。(圖/WIKI圖庫)
台中萬和宮主祀天上聖母。(圖/WIKI圖庫)


萬和宮位於台中市南屯,是台中一帶富有歷史的媽祖廟之一,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但目前萬和宮的規模雛形,則是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才由當地的十二大姓集資建成大廟。數百年來的鼎盛香火,如今的萬和宮已經是國家古蹟。

萬和宮最有歷史的鎮殿媽祖,也就是當初先民從原鄉迎來的「老大媽」,就是當地居民最早的精神寄託。而按照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模式,當一間廟宇的火逐漸鼎盛,就會開始雕刻神明副駕,也因此在有歷史的廟宇中,同一位神明會有好幾尊金身,就如同萬和宮內除了「老大媽」,還有「老二媽」、「聖二媽」、「聖三媽」、「聖老二媽」。

而今天故事的主角「老二媽」,背後則有一段傳奇的故事。「老二媽」雕塑於嘉慶八年(1803年),據說當年「老二媽」金身雕塑完畢,正要開光點眼的時候,一位在萬和宮販賣針線女紅的商人遇到一位家住在西屯大魚池的廖姑娘。

萬和宮「老二媽」金身。(圖/內政部台灣宗教百景。)
萬和宮「老二媽」金身。(圖/內政部台灣宗教百景。)


這位姑娘本名廖品娘,她請那位商人轉告她的父母,家門前的樹下埋著兩枚龍銀,並且請父母不要傷心難過。

該名商人當然一頭霧水,但還是親自到廖品娘的家轉告她的父母。廖品娘的父母覺得不對勁,趕忙進屋內探視女兒,卻發現女兒已經沒了氣息。兩人急忙趕到萬和宮,看到剛開光完畢的「老二媽」金身眼中流下一滴眼淚。此時,父母二人才知道女兒已經羽化,成為萬和宮的「老二媽」。

這個傳奇故事被視為萬和宮媽祖的神蹟,也因此從「老二媽」開光後沒多久,每三年都會回西屯大魚池一帶省親,萬和宮也因此與西屯廖氏結下數百年來的不解之緣,廖氏族人也稱「老二媽」為「姑婆祖」。

「老二媽西屯省親遶境」已被列入無形文化資產,「老二媽」省親的過程中,會駐駕在西屯大魚池的廖氏公祠「烈美堂」,因為「老二媽」出身西屯廖氏,除了不忘本,也讓更多廖家子孫了解、認識這廖姓「老二媽」。

在台灣民間信仰的架構下,人成神其實是常有的事,但像萬和宮「老二媽」回家省親且維持了數百年,絕對是罕見中的罕見,對於這種充滿歷史與人情的文化,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維持。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