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櫃買中心相繼公布多元上市櫃方案,讓無獲利企業也可以上市櫃,為的就是力抗陸股磁吸效應,但是,此策略就算達到 IPO 公司數增加,但是台灣資本市場、產業結構空洞化問題,仍是難以吸引投資人的主因,如何讓新上市公司股價淪為水餃股或殭屍股,才是主管機關該研究的治標又治本功課。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 (FII) 火速獲准在大陸上市,加上港交所祭出誘人條件吸引生技產業赴港上市,傳台灣有 2 家生技公司出現在申請上市名單中,外界擔憂磁吸效應,金管會對此責成證交所、櫃買中心提出多元上市櫃方案,讓無獲利企業也可以上市櫃,金管會還有信心藉此讓今年的 IPO 公司家數增加上百家。
金管會主委認為,鴻海的 FII 能火速上市只是個案,但上市速度並非重點,目前已有南僑化工、榮成紙業、PCB 鵬鼎控股及巨大(捷安特)等計畫將旗下子公司在大陸掛牌,以後是否會有更多公司陸續跟進才是關鍵。
FII 在大陸上市的意義就是台灣最大代工廠鴻海將一半營業額切出去到大陸,切割出去的主要產品有通訊網路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等於把鴻海最主要的業務切割出去。
鴻海 FII 也許是個案,但是是台灣資本市場分水嶺,目前國內上市櫃公司在大陸有投資合計 1178 家,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 1543 家 76.34%,合計投資 2 兆 2837 億元。這 2.28 兆元投資在大陸子公司或孫公司,若慢慢步上 FII 後塵,在大陸上市掛牌之後,成長到某個程度後,外界擔憂萬一大陸透過政策反過來要求母公司必須在台灣下市,恐怕會造成危機。
就算要求母公司在台灣下市只是假設性問題,但是多元上市方案是否能有效拯救台灣資本市場,也值得商榷。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多元上市櫃方案作法充其量只能算治標,談不上是面對台灣產業結構空洞化、企業投資意願低落、及新創事業稀少等結構性問題的治本之道。
儘管能讓今年台灣股市 IPO 的家數止跌回升,但是,若從中華徵信所今年初所提供的去年台灣掛牌上市公司結構分析來看,台股站穩萬點已逾半年,但所有 875 檔掛牌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 1 成在去年底股價能夠超過百元;50 元以下的股票占比高達七成五,顯示多數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平庸;其中更有 339 家股價在 20 元以下,占全體上市公司近 4 成比重。
中華徵信所指出,50 元股價通常是投資人看好度的基準點,據此來看,台股有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不被投資人看好,甚至近 4 成公司被看壞,顯示台股即使萬點,但是結構仍有不健全,無法獲得投資人青睞。
而金管會放寬無獲利企業申請上市門檻,即使可達 IPO 家數回升的目標,但新掛牌的公司如果因為沒有基本面後盾而不吸金,就算有再多企業上市櫃也是徒勞,主管機關更該思考如何幫助產業強化結構,讓新上市公司股價能不淪為水餃股或殭屍股,才是台灣資本市場健全的基本要件。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金管會主委認為,鴻海的 FII 能火速上市只是個案,但上市速度並非重點,目前已有南僑化工、榮成紙業、PCB 鵬鼎控股及巨大(捷安特)等計畫將旗下子公司在大陸掛牌,以後是否會有更多公司陸續跟進才是關鍵。
FII 在大陸上市的意義就是台灣最大代工廠鴻海將一半營業額切出去到大陸,切割出去的主要產品有通訊網路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等於把鴻海最主要的業務切割出去。
鴻海 FII 也許是個案,但是是台灣資本市場分水嶺,目前國內上市櫃公司在大陸有投資合計 1178 家,占全體上市櫃公司總家數 1543 家 76.34%,合計投資 2 兆 2837 億元。這 2.28 兆元投資在大陸子公司或孫公司,若慢慢步上 FII 後塵,在大陸上市掛牌之後,成長到某個程度後,外界擔憂萬一大陸透過政策反過來要求母公司必須在台灣下市,恐怕會造成危機。
就算要求母公司在台灣下市只是假設性問題,但是多元上市方案是否能有效拯救台灣資本市場,也值得商榷。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多元上市櫃方案作法充其量只能算治標,談不上是面對台灣產業結構空洞化、企業投資意願低落、及新創事業稀少等結構性問題的治本之道。
儘管能讓今年台灣股市 IPO 的家數止跌回升,但是,若從中華徵信所今年初所提供的去年台灣掛牌上市公司結構分析來看,台股站穩萬點已逾半年,但所有 875 檔掛牌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 1 成在去年底股價能夠超過百元;50 元以下的股票占比高達七成五,顯示多數上市公司股價表現平庸;其中更有 339 家股價在 20 元以下,占全體上市公司近 4 成比重。
中華徵信所指出,50 元股價通常是投資人看好度的基準點,據此來看,台股有四分之三的上市公司不被投資人看好,甚至近 4 成公司被看壞,顯示台股即使萬點,但是結構仍有不健全,無法獲得投資人青睞。
而金管會放寬無獲利企業申請上市門檻,即使可達 IPO 家數回升的目標,但新掛牌的公司如果因為沒有基本面後盾而不吸金,就算有再多企業上市櫃也是徒勞,主管機關更該思考如何幫助產業強化結構,讓新上市公司股價能不淪為水餃股或殭屍股,才是台灣資本市場健全的基本要件。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