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搭數位金融趨勢,近年國銀紛紛開設數位分行,不僅玉山、富邦、王道、新光、渣打和台新銀等民營銀行,連一銀、臺企銀等國營都積極開設數位分行。不過,觀察銀行數位分行營運模式,有金融科技業者直言,除少數民營銀行積極推動,多數銀行著重人工智慧體驗和迎賓機器人等表面形式,其實骨子裡還是傳統銀行思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位浪潮讓銀行進入另一階段,銀行分行一改冷冰冰營運模式,引進數位化服務體驗,強調為客戶打造便利的金融服務。以渣打銀為外商銀行成立的第一家數位分行為例,引進機器人上班,又導入智慧生物辨識,提供客戶提前網路預約,再透過手機 QR CODE 掃描進場,另也提供網銀、iPad 體驗區以及數位理財諮詢,即透過視訊方式提供理財諮詢。

至於玉山銀行數位分行,同樣強調便利和體驗,設有感應式互動牆、迎賓機器人小 i 提供簡易的金融資訊,並開放簡便自助區,民眾可自行透過線上完成存款、提款、匯款和換匯等簡單服務,而行員服務則聚焦於理財相關業務;一銀數位分行則導入遠程視訊櫃員機 VTM,打破傳統銀行櫃檯服務模式,透過遠端視訊提供辦理信用卡、個人貸款和預約開戶等服務。

而王道銀為全台唯一一家數位原生銀行、台灣首家內部系統全上雲端的銀行,相對於其他銀行,王道銀並無太多形式化的數位體驗,其聚焦於創新產品部分,包括推出全程線上信用貸款、結合找房鑑價和房貸功能 APP,以及鎖定小資族透過大數據推機器人理財,支付業務上也放棄信用卡市場,逆勢推出簽帳金融卡,推出高消費回饋,數位帳戶開戶數短短一年就突破 10 萬戶。

整體來看,觀察國內銀行數位分行營運模式,一名金融科技業者坦言,除了少數幾間民營機構積極推動數位化,包括提升數據應用價值、提供便利的智慧化線上服務等,其實多數銀行仍重視形式上、表面上的數位化,目前台灣消費者使用行動金融的比例仍低,多數銀行即便沒有開設數位分行,還是生存的很好。

一名民營銀行行員就無奈地表示,公司要求什麼都要轉數位化,但常常來開戶的老人,需花費很多時間教學,還是學不會使用網路銀行,公司要求服務轉數位,但要這些消費者怎麼接受,且行員坦言,推動數位化後,來分行的人數還是很多,並沒有因此減少。

臺企銀近期剛成立國內首家數位分行,將數位分行地點選在三峽,其數位分行行員 20 名,除線上預約和體驗牆之外,內部還是傳統業務,設定數位分行的原因為「形象的改變」,分行經理就說,目前該數位分行以體驗、教育民眾為主,讓消費者循序漸進的習慣數位化的金融服務體驗。

其實,銀行陸續推出所謂的數位分行,除了思考現有的分行轉型之外,要如何打造完整的數位通路,透過大數據分析,聚焦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是銀行業者需要考量的重點,否則進到數位分行揮動雙手,與迎賓機器人互動後,想辦理銀行業務時,還是得硬著頭皮到分行去,花費至少半小時時間,等待緩慢減少的服務號碼。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