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先知。做為公共知識分子,不必販賣先知的傲慢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如果注意一個大時代的氛圍,分析一個小時代的進程,看不見未來一定會發生的事,那其實也不必做什麼評論了。

為什麼標題寫「何時處理蔣介石遺體之二?」因為,「何時處理蔣介石遺體?」在不到三個月前(12月7日)已經寫過了。在這個欄位上,已經在「提醒」這件事。只是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寫續篇。

三個月前為什麼要提醒?因為趁著「一例一休」修法的熱戰方殷,民進黨且戰且走,順便搜括歷史財物,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這個「促轉條例」非同小可,這可不只是政治鬥爭國民黨,這是用法律修改歷史,把錯誤的史觀法制化。然後,在「於法有據」的基礎上展開對中華民國歷史清算的末期工程。

潑漆算什麼?這只是深綠台獨進行「偽歷史」重建工程時,在仇恨的園地裡撒點小野蠻。如果銅像砍頭換來政客的姑息、默許,潑漆?當然也是。

「促轉條例」是重要的。「促轉條例」完完全全是德國進口的泊來品。因為德國,因此希特勒。把 德國、中國,希特勒、蔣介石,簡單劃上歷史等號,唬爛了多數深綠支持者,用來穩住深綠基本盤。將台灣近、現代史做了非常大膽、選擇性的裁剪。從此,台獨史觀定於一尊。台獨的文化洗腦接近完成,兩岸連體嬰的政治切割手術接近完成。國民黨無能發展正確的歷史論述,年輕世代甚至急著「拋棄繼承」,被挑動的世代矛盾,讓國民黨眼看著光榮歷史全面被「黑」,竟然連呼救的聲音都發不出來。

這不是歷史事實。這是政治正確。現在,歷史改寫已經完成。在「完整而虛假的歷史」之上,台獨建國大業的心靈工程其實宣布峻工。

蔣介石是不是強人?當然。蔣介石的時代是不是威權?當然。但這些「當然」不足以掩蓋蔣介石在現代史上的重要和偉大。但「促轉條例」把時間、空間都做了蒙太奇式的切割,把那個時代關鍵的人和事直接「黑」掉,讓這個領導建國在先,守衛台灣在後的中國國民黨成了台灣現代史上的罪犯。

在這個偽歷史的基調上,國民黨已經被扣上不當黨產、轉型正義的帽子,靈魂正在遊街。蔣介石被線性切割後,完全汙名化了。「威權」兩個字就把蔣介石所代表那段時空打入歷史的死牢。國民黨在民粹浪潮下幾乎滅頂,對吃力不討好的「歷史主權」不戰而降。

到今天,藍營的支持者或許也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蔣家第四代的蔣萬安選擇不參選台北市長。因為味道不對了。

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新聞應該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提醒。但在台灣,才三個月,就會被忘得乾乾淨淨。還記得當促轉條例通過,台灣媒體不分藍綠熱炒過一波「如何去蔣」的話題?

三個月前,我在NOWnews寫下:「『去蔣』的法律基礎已經完備。未來一段時間,『蔣介石』將是政治提款機。從校名、路名、銅像、鈔票、硬幣...通通都可以炒作。每一次的炒作都是對『蔣介石」的鞭屍,每一次炒作都是對『中國國民黨』的凌遲。這種精神上的報復會持續很久。最高潮是什麼?最高潮就是大溪陵寢的處理。所有的『去蔣』如果去不了蔣介石浮葬至今的遺體,都不算完成。」

三個月前,我提醒:「當精神上已經妖魔化,肉體哪裡還有什麼神聖可言?」當2016年民進黨立委已經提案要求撤銷兩蔣陵寢一年六千萬的儀隊駐守和管理費用,國民黨和蔣氏家族還不趕快想一想該怎麼處理先人遺體嗎?

當然,不只是國民黨,不只是蔣家,「促轉條例」的核心是史觀。「促轉條例」就是建構偽史的合法條例。這在人類有文字以來恐怕從來沒有出現過。史觀被改、被黑,「蔣介石」成了不可說的名字,對走過那段歷史的絕大多數人而言,終將會出現一種尷尬:不知如何真誠陳述自己的生命歷程?

不必去追究責任了。「228」已經是一個政治報復的法律假期。這一天,終將成為政治撒野和報復的「無政府日」。這一天,所有越演越烈的政治攻擊都已經被意識型態「預設性的原諒」。法治、是非都休假。就算未來發生更嚴重暴力攻擊事件,這個政府也很難有政治高度和立場介入。因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如果真要追究,那國防部總該有人負責。但這太虛偽了,要三軍儀隊去面對暴民,這成何體統?就像要退輔會去譴責羞辱退伍軍人的民進黨立委一樣,這不是強人所難嗎?現在的國防部、退輔會哪有這種視野和氣魄?

兩蔣遺體浮葬已久,但從中國人入土為安的情感,這終非長久之計。這是政治問題,不必等一個「國葬法」通過。蔣家雖然四分五裂,但此時此刻,家屬的態度應該被優先尊重,家屬有了態度,中正紀念堂也好,兩蔣陵寢也好,歷史工程就該啟動了。

在「促轉條例」之後,蔣介石已經是法律認可的「希特勒」。」「如何處理兩蔣」和「如何評價兩蔣」已經是同一件事了。雖然這荒謬好笑透頂,但深綠獨派以及綠衛兵們太入戲了,分不清歷史的真假、對錯、功過。台灣人其實已經沒有資格評價蔣介石這種世界級的歷史人物,尊重歷史,那就把他還給大陸吧。當初挑慈湖,就是因為那裡讓他覺得像老家。那就讓他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只不過,和兩蔣過世時的舉國哀悽相比,此刻的移靈過程想必充滿抗爭與嘲弄。

●作者:唐湘龍/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資深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