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場強震重創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摧折數十座千年古蹟,而帕蘇帕提拿寺屹立不搖,相傳是埋葬了濕婆神的頭顱,受了神的庇佑……。
聊起尼泊爾,這個人神共在的國度總有說不完的神蹟。林念慈回憶起那年,返抵尼泊爾的第二天便遇上強震,「我們那時候就在地上滾,感覺快死掉了。」
林念慈創辦的「棉樂悅事工坊」當時沒被震垮,變成當地的緊急避難所,安置農場居民與外國人,林念慈隨即投入募款與重建。活著見證一切的她,自有體悟,「這也是奇蹟,宇宙處心積慮的安排我們,有些事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擋也擋不住。」
目睹尼泊爾的劫難,位在加德滿都郊區的工作坊俯瞰著谷地的蒼生,立足於眾神棲息的山群之下,棉樂悅事的夥伴們,依然在震後的廢墟中栽一朵美麗的花。如今,那朵花已兀自綻放。
2017年底,BBC選出年度百大女性,林念慈更作為台灣第一人雀屏中選,這一切得從5年前講起。
2013年,林念慈於樸門農場(Hasera)創立棉樂悅事(Dharti Mata)工作坊,梵文意思為「大地之母」,提供就業機會,帶領當地婦女縫製布衛生棉,以此宣導女性月事的正向價值。
帶著一群婦女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林念慈笑說當時是沒得選,主要是人都對了。當年,醫院邀請她到村子辦衛教演講,請她聯繫農場主人Govinda。到了當地,她沒見到Govinda倒是見了農場女主人。
之後回到加德滿都,有位商人邀請她參觀有機咖啡園,路途中她意外和商人提起Govinda,沒想到兩人目的地正是Govinda的農場。像是受到一條隱形的線牽引,串起林念慈和農場與當地婦女的不解之緣,Govinda致力堆廣經期教育,兩人理念一拍即合,便促成了棉樂悅事。
棉樂悅事創辦人林念慈(圖/許維寧攝)
「很多地方的人還是沒辦法好好討論或沒有適當的經期用品。」林念慈說。
在尼泊爾,偏遠地區的女性仍缺乏乾淨的經期用品,甚至因為宗教因素,經期來臨的女性必須暫時與人群隔離。經期長期被污名化、被視為厄運與不潔。
林念慈觀察,尼泊爾除了缺乏經期教育,也因人口結構因素,女性多半過度勞動,造成高比例陰道脫垂。「經期來臨、產後都不適合從事粗重勞務,長期傷害腰部,支撐子宮的韌帶會變鬆,子宮就會順著陰道滑落,這也是為何尼泊爾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低。」
「過去,外界想要去月經化,不要感覺、也不要看到,最好來的時候跟沒來一樣。」而當女性追求平權,便趨向去生理化,強調自己可以跟男人一樣、做什麼都可以。
但回到根本,生理週期是女性天生的禮讚,身體深受賀爾蒙變化影響,排卵期外貌看起來格外出色,而經期前一週進入修復期,情緒可能轉為低落,「這是一個正常的循環,月經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訊息,脆弱、崩潰都可能是最真實的感受。」
正視女人的脆弱與敏感是林念慈強調的一大課題,女性習慣壓抑自己,加上經期來臨的情緒被社會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女性的潛意識仍傾向迴避司空見慣的生理現象,月經便不再是月經,而是「大姨媽」、「小紅」、「那個來」,各種特異代稱。
「我想說的是怎樣與週期共處,去接納各種面向。這是我的低潮期,但我還是我。」林念慈表示,過去,月經背負污名,甚至連女人都覺得噁心,而她認為,月經革命就是去面對女人的身體,甚至是生理週期延伸出的情緒,找回屬於女性的正面價值。
「有很多很好的特質都被貼標籤,被視為軟弱、不專業。但女性也有很好的特質,譬如直覺很強,處理事情時很有彈性、很多元。」陰性特質在社會中往往容易落入評斷,被歸類為情緒化,社會又以男性為主,「陽性」力量與價值才容易被社會所認可,社會把女人變得像男人,促使女人忘記自己的特質與優勢。
「女人就好好當個女人吧!」
創業當老闆,林念慈傾向聽從、運用自己的直覺,讓心流引領身體,自然會看見下一階段該何去何從。「而現在當老闆,我也需要運用內在的陽性力量讓它成真。」
回憶草創期,林念慈與女農蔬菜班合作,廣邀村內女性加入工作坊,從職前訓練按部就班做起,帶領婦女認識材質、手作程序,坦言一開始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員工喜歡且認同這份工作。
「這是女性賦權(empower)的過程,外界覺得我賦權給婦女,而我也覺得自己被她們賦權,我們幫助彼此找到內心的力量。」林念慈最常與工作坊婦女說的話是「We work as one」,生產團隊只有七人,彼此賦權,凝聚成一股溫柔的力量。
隻身在異國創業,林念慈的事業有著濃厚的非營利色彩。談到最實際的銷量與販售通路,她則表示,目前在加德滿都擁有兩家合作店家,未來目標將放在尼泊爾的消費市場,讓當地婦女可以更容易購買。林念慈說:「我不排斥商業化,也必須商業化,有人購買我們才能生存。」
以當今工作坊的人力,一個月產量約一千片上下,若要大量生產必須再僱用更多員工。「但我在乎的另一點是剝削問題,我在乎員工是不是像機器人一直單一勞動。」
創業難免考量現實收益,但林念慈從人本出發,最終依然回歸人與人的關係,冬天室內寒冷,工作坊婦女有時會一起至陽台,一邊曬太陽一邊剪布,「一般老闆可能會認為,『天啊,妳們竟然跑到頂樓曬太陽慢慢摸』,但工作也是生活。」她笑說棉樂悅事的工作方式期望讓員工更自在、舒適,但其他老闆看了可能會發瘋。
「我們十點上工,四點半下班,中間有茶半小時的下午茶時間。」
沒有打卡鐘、責任制,在這個過勞年代,聽著讓人好生羨慕。棉樂悅事每年舉辦員工旅遊,去年員工旅遊辦在尼泊爾最大的內陸湖波卡拉,林念慈安排員工入住綠建築,兩人一房,結果員工不甚滿意,最後大家把床全部並在一起,徹夜聊天。
平常顧家、拚事業,難得出來便想膩在一起閒話家常。全世界的女人其實都差不多,林念慈更說:「棉樂悅事由她們推著走,把它當自己的事而非我的事,是我們一起的事。」
林念慈將台灣廠商免費提供的「布衛生棉」材料包帶回尼泊爾,教導尼泊爾的婦女如何使用「布衛生棉」。(圖/帝亞吉歐台灣分公司提供)
而除去工作,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會是怎樣的生活模態?林念慈指出,在尼泊爾生活變得既簡單又純粹,「我在加德滿都的家很簡單,可以不用有冰箱,回到台灣會覺得怎麼食物已經爆炸了。」
她苦笑地說,由於加德滿都常停電,即便有冰箱也不管用,但既來之則安之,她學會現買現吃,感受食材的鮮度與人和土地的關係。在山上農場勞動想吃什麼就去外面採,而每天早上,林念慈會和酪農買新鮮牛奶,煮奶茶和咖啡。
林念慈習慣每天起床時先到陽台靜坐,當作身體的儀式,逐漸喚醒一天的歷程。在尼泊爾久了,除了擅於思考並付諸實踐,林念慈更在乎的是向內追尋,諦聽內在聲音,去年底入選BBC百大女性,林念慈將「順應心流,內外合一」這句送給世界。
「你會做什麼,和你的內心有很大的關係。人有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內外合一就是生活平衡。」內心想的,哪怕只是靈光乍現,只要做出決定都值得外在身體付諸行動,只是人有太多束縛難免躊躇,而能做到兩者同步,就是一種境界。
立足於人神共在的國度,每個人的內在都宛如一個小宇宙,從內而外,就可以轉動、啟悟這個世界。
「那時候BBC記者要我講一句話送大家,其實一時不知道要講什麼。」入選一事來得突然,有點受寵若驚,林念慈很坦然,當下來不及反應,但稍微思考一下這句話便從心底浮上來,由內而外乍現,也是心流使然。
「我是天秤座,我的性格就是一直在找尋平衡。」一年之間,林念慈絕大多數時間旅居海外,有時回來台灣待一兩個月,覺得差不多就再回到尼泊爾,在世界各國走跳,尋找身心靈的內外合一,她笑說就是為了找尋平衡,人生總是忙到停不下來。
去年,林念慈給自己放了兩個月暑假,到一座希臘小島上參加女人工作坊,跟來自世界各國的女性做朋友,當中最年長的女性已經72歲。
她回憶當時情況:「五十幾歲的婦女都還在熱吻談戀愛,哈哈哈,但我覺得很美,各個年齡層的美。」每天下午一群女人固定熱舞一小時,七十歲阿嬤必定穿著粉紅色跟著大家一起跳到忘我,「她讓我覺得不需要擔心年齡這回事。皺紋都是歲月的累積,美是會由內而外展現。」
她說,太多人只在乎門面,忘記心房是什麼樣貌。於是,現在的林念慈很少化妝,尼泊爾塵土飛揚,化完妝後出去走一趟,結果不會太好。這一年多來,她變得多用清水洗臉、塗椰子油護膚,曬黑就讓身體自然修復。
「我想說的也許就是返璞歸真,回到最純粹、自在的樣子。」聊到風靡世界的整形手術,她皺了一下眉頭,說那種趨於複製人的樣貌實在好恐怖。
來自台灣的林念慈於尼泊爾創辦棉樂悅事工坊,協助尼泊爾女性使用乾淨、負擔得起的衛生棉。布衛生棉以有機棉製成,除了帶領女性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期望找回女性與經期的連結。(圖/許維寧攝)
於尼泊爾成功創業,2015年,林念慈在台灣桃園創立了本立自然良品,將尼泊爾婦女縫製的布衛生棉帶回台灣銷售。
本立不僅像棉樂悅事的台灣分店,也是家族事業,地點選用自家一樓,店名取用阿公名字「林本立」,「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由林家姊妹一同經營。
而林念慈的父親則是中醫師,窮人來分文不收,根本在於懸壺濟世。「一樓以前是我父親的診所,我想把家裡的空間分享出去。如果你想做任何事,最快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中展現,所以就是我們家一樓啊。」
當年家中邀請原住民朋友一起改造一樓,一起設計裝潢、辦了一場油漆趴。她形容:「一樓空間對我們家而言就是奉獻、療癒的空間。」
林念慈的父親在她17歲那年離世,診所歇業了,空間卻仍支撐一家人的精神生活,爾後診所轉型成有機商店,出於林家女兒之手,像是捧著三代人的精神,熱切的想要交付予這個世界,「能夠開兩年覺得蠻開心的啦,桃園這種小店都會一直倒。」雖然是調侃,多少還是欣慰。
事實上,林念慈大學聯考那年,一考完試,父母幫林念慈安排一趟絲路之旅,歷經敦煌與天山,奠定她熱愛旅行、探索的關鍵,而愛好自由的心打開了,便難以再受閉塞的社會束縛。
林念慈坦言,過去她一直想逃離職場壓抑,三十歲那年開始思考怎麼活才能真正快樂。「如果當時沒有痛下決定,現在應該還是在組織裡做事。」之後她毅然決然放棄穩定收入,選擇尼泊爾這個迷人的國度創業。
棉樂悅事工坊的遠處,喜馬拉雅山群終年雪白,在印度神話中它是雪山女神Parvati,加德滿都谷地充滿靈性,在神的眼簾下工作,有些事物就像冥冥之中注定,當人會意過來,故事已經寫成。
「會得BBC,很多事情求也求不來,而是有一種更大的力量一直再提醒我,提醒我這一生中就是要做這件事。我會給你支援,你就去做吧,結果會很豐盛。」林念慈說。
短短幾個月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林念慈說她明明就是想躲起來,當個山腳下的快樂織布人。朋友曾提醒她,重點不是林念慈,而是藉由她所傳遞給世界的訊息:「我就像是個頻道,一種顯化方式。」
用自己的方式、在遙遠的群山間推廣女性權益,林念慈說自己既任性又執著,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畢竟人生值得思考的事實在太多,那些外界的評斷、毀譽,還是交給山間的空谷,或遠方的神吧!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https://sight.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念慈創辦的「棉樂悅事工坊」當時沒被震垮,變成當地的緊急避難所,安置農場居民與外國人,林念慈隨即投入募款與重建。活著見證一切的她,自有體悟,「這也是奇蹟,宇宙處心積慮的安排我們,有些事冥冥之中都安排好了,擋也擋不住。」
目睹尼泊爾的劫難,位在加德滿都郊區的工作坊俯瞰著谷地的蒼生,立足於眾神棲息的山群之下,棉樂悅事的夥伴們,依然在震後的廢墟中栽一朵美麗的花。如今,那朵花已兀自綻放。
2017年底,BBC選出年度百大女性,林念慈更作為台灣第一人雀屏中選,這一切得從5年前講起。
2013年,林念慈於樸門農場(Hasera)創立棉樂悅事(Dharti Mata)工作坊,梵文意思為「大地之母」,提供就業機會,帶領當地婦女縫製布衛生棉,以此宣導女性月事的正向價值。
帶著一群婦女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林念慈笑說當時是沒得選,主要是人都對了。當年,醫院邀請她到村子辦衛教演講,請她聯繫農場主人Govinda。到了當地,她沒見到Govinda倒是見了農場女主人。
之後回到加德滿都,有位商人邀請她參觀有機咖啡園,路途中她意外和商人提起Govinda,沒想到兩人目的地正是Govinda的農場。像是受到一條隱形的線牽引,串起林念慈和農場與當地婦女的不解之緣,Govinda致力堆廣經期教育,兩人理念一拍即合,便促成了棉樂悅事。
棉樂悅事創辦人林念慈(圖/許維寧攝)
「很多地方的人還是沒辦法好好討論或沒有適當的經期用品。」林念慈說。
在尼泊爾,偏遠地區的女性仍缺乏乾淨的經期用品,甚至因為宗教因素,經期來臨的女性必須暫時與人群隔離。經期長期被污名化、被視為厄運與不潔。
林念慈觀察,尼泊爾除了缺乏經期教育,也因人口結構因素,女性多半過度勞動,造成高比例陰道脫垂。「經期來臨、產後都不適合從事粗重勞務,長期傷害腰部,支撐子宮的韌帶會變鬆,子宮就會順著陰道滑落,這也是為何尼泊爾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低。」
「過去,外界想要去月經化,不要感覺、也不要看到,最好來的時候跟沒來一樣。」而當女性追求平權,便趨向去生理化,強調自己可以跟男人一樣、做什麼都可以。
但回到根本,生理週期是女性天生的禮讚,身體深受賀爾蒙變化影響,排卵期外貌看起來格外出色,而經期前一週進入修復期,情緒可能轉為低落,「這是一個正常的循環,月經可以帶給我們很多訊息,脆弱、崩潰都可能是最真實的感受。」
正視女人的脆弱與敏感是林念慈強調的一大課題,女性習慣壓抑自己,加上經期來臨的情緒被社會貼上各種負面標籤,女性的潛意識仍傾向迴避司空見慣的生理現象,月經便不再是月經,而是「大姨媽」、「小紅」、「那個來」,各種特異代稱。
「我想說的是怎樣與週期共處,去接納各種面向。這是我的低潮期,但我還是我。」林念慈表示,過去,月經背負污名,甚至連女人都覺得噁心,而她認為,月經革命就是去面對女人的身體,甚至是生理週期延伸出的情緒,找回屬於女性的正面價值。
「有很多很好的特質都被貼標籤,被視為軟弱、不專業。但女性也有很好的特質,譬如直覺很強,處理事情時很有彈性、很多元。」陰性特質在社會中往往容易落入評斷,被歸類為情緒化,社會又以男性為主,「陽性」力量與價值才容易被社會所認可,社會把女人變得像男人,促使女人忘記自己的特質與優勢。
「女人就好好當個女人吧!」
創業當老闆,林念慈傾向聽從、運用自己的直覺,讓心流引領身體,自然會看見下一階段該何去何從。「而現在當老闆,我也需要運用內在的陽性力量讓它成真。」
回憶草創期,林念慈與女農蔬菜班合作,廣邀村內女性加入工作坊,從職前訓練按部就班做起,帶領婦女認識材質、手作程序,坦言一開始很不容易,但更不容易的是員工喜歡且認同這份工作。
「這是女性賦權(empower)的過程,外界覺得我賦權給婦女,而我也覺得自己被她們賦權,我們幫助彼此找到內心的力量。」林念慈最常與工作坊婦女說的話是「We work as one」,生產團隊只有七人,彼此賦權,凝聚成一股溫柔的力量。
隻身在異國創業,林念慈的事業有著濃厚的非營利色彩。談到最實際的銷量與販售通路,她則表示,目前在加德滿都擁有兩家合作店家,未來目標將放在尼泊爾的消費市場,讓當地婦女可以更容易購買。林念慈說:「我不排斥商業化,也必須商業化,有人購買我們才能生存。」
以當今工作坊的人力,一個月產量約一千片上下,若要大量生產必須再僱用更多員工。「但我在乎的另一點是剝削問題,我在乎員工是不是像機器人一直單一勞動。」
創業難免考量現實收益,但林念慈從人本出發,最終依然回歸人與人的關係,冬天室內寒冷,工作坊婦女有時會一起至陽台,一邊曬太陽一邊剪布,「一般老闆可能會認為,『天啊,妳們竟然跑到頂樓曬太陽慢慢摸』,但工作也是生活。」她笑說棉樂悅事的工作方式期望讓員工更自在、舒適,但其他老闆看了可能會發瘋。
「我們十點上工,四點半下班,中間有茶半小時的下午茶時間。」
沒有打卡鐘、責任制,在這個過勞年代,聽著讓人好生羨慕。棉樂悅事每年舉辦員工旅遊,去年員工旅遊辦在尼泊爾最大的內陸湖波卡拉,林念慈安排員工入住綠建築,兩人一房,結果員工不甚滿意,最後大家把床全部並在一起,徹夜聊天。
平常顧家、拚事業,難得出來便想膩在一起閒話家常。全世界的女人其實都差不多,林念慈更說:「棉樂悅事由她們推著走,把它當自己的事而非我的事,是我們一起的事。」
林念慈將台灣廠商免費提供的「布衛生棉」材料包帶回尼泊爾,教導尼泊爾的婦女如何使用「布衛生棉」。(圖/帝亞吉歐台灣分公司提供)
而除去工作,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腳下,會是怎樣的生活模態?林念慈指出,在尼泊爾生活變得既簡單又純粹,「我在加德滿都的家很簡單,可以不用有冰箱,回到台灣會覺得怎麼食物已經爆炸了。」
她苦笑地說,由於加德滿都常停電,即便有冰箱也不管用,但既來之則安之,她學會現買現吃,感受食材的鮮度與人和土地的關係。在山上農場勞動想吃什麼就去外面採,而每天早上,林念慈會和酪農買新鮮牛奶,煮奶茶和咖啡。
林念慈習慣每天起床時先到陽台靜坐,當作身體的儀式,逐漸喚醒一天的歷程。在尼泊爾久了,除了擅於思考並付諸實踐,林念慈更在乎的是向內追尋,諦聽內在聲音,去年底入選BBC百大女性,林念慈將「順應心流,內外合一」這句送給世界。
「你會做什麼,和你的內心有很大的關係。人有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內外合一就是生活平衡。」內心想的,哪怕只是靈光乍現,只要做出決定都值得外在身體付諸行動,只是人有太多束縛難免躊躇,而能做到兩者同步,就是一種境界。
立足於人神共在的國度,每個人的內在都宛如一個小宇宙,從內而外,就可以轉動、啟悟這個世界。
「那時候BBC記者要我講一句話送大家,其實一時不知道要講什麼。」入選一事來得突然,有點受寵若驚,林念慈很坦然,當下來不及反應,但稍微思考一下這句話便從心底浮上來,由內而外乍現,也是心流使然。
「我是天秤座,我的性格就是一直在找尋平衡。」一年之間,林念慈絕大多數時間旅居海外,有時回來台灣待一兩個月,覺得差不多就再回到尼泊爾,在世界各國走跳,尋找身心靈的內外合一,她笑說就是為了找尋平衡,人生總是忙到停不下來。
去年,林念慈給自己放了兩個月暑假,到一座希臘小島上參加女人工作坊,跟來自世界各國的女性做朋友,當中最年長的女性已經72歲。
她回憶當時情況:「五十幾歲的婦女都還在熱吻談戀愛,哈哈哈,但我覺得很美,各個年齡層的美。」每天下午一群女人固定熱舞一小時,七十歲阿嬤必定穿著粉紅色跟著大家一起跳到忘我,「她讓我覺得不需要擔心年齡這回事。皺紋都是歲月的累積,美是會由內而外展現。」
她說,太多人只在乎門面,忘記心房是什麼樣貌。於是,現在的林念慈很少化妝,尼泊爾塵土飛揚,化完妝後出去走一趟,結果不會太好。這一年多來,她變得多用清水洗臉、塗椰子油護膚,曬黑就讓身體自然修復。
「我想說的也許就是返璞歸真,回到最純粹、自在的樣子。」聊到風靡世界的整形手術,她皺了一下眉頭,說那種趨於複製人的樣貌實在好恐怖。
來自台灣的林念慈於尼泊爾創辦棉樂悅事工坊,協助尼泊爾女性使用乾淨、負擔得起的衛生棉。布衛生棉以有機棉製成,除了帶領女性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期望找回女性與經期的連結。(圖/許維寧攝)
於尼泊爾成功創業,2015年,林念慈在台灣桃園創立了本立自然良品,將尼泊爾婦女縫製的布衛生棉帶回台灣銷售。
本立不僅像棉樂悅事的台灣分店,也是家族事業,地點選用自家一樓,店名取用阿公名字「林本立」,「以自然為本,立足於大地」由林家姊妹一同經營。
而林念慈的父親則是中醫師,窮人來分文不收,根本在於懸壺濟世。「一樓以前是我父親的診所,我想把家裡的空間分享出去。如果你想做任何事,最快的方式就是從生活中展現,所以就是我們家一樓啊。」
當年家中邀請原住民朋友一起改造一樓,一起設計裝潢、辦了一場油漆趴。她形容:「一樓空間對我們家而言就是奉獻、療癒的空間。」
林念慈的父親在她17歲那年離世,診所歇業了,空間卻仍支撐一家人的精神生活,爾後診所轉型成有機商店,出於林家女兒之手,像是捧著三代人的精神,熱切的想要交付予這個世界,「能夠開兩年覺得蠻開心的啦,桃園這種小店都會一直倒。」雖然是調侃,多少還是欣慰。
事實上,林念慈大學聯考那年,一考完試,父母幫林念慈安排一趟絲路之旅,歷經敦煌與天山,奠定她熱愛旅行、探索的關鍵,而愛好自由的心打開了,便難以再受閉塞的社會束縛。
林念慈坦言,過去她一直想逃離職場壓抑,三十歲那年開始思考怎麼活才能真正快樂。「如果當時沒有痛下決定,現在應該還是在組織裡做事。」之後她毅然決然放棄穩定收入,選擇尼泊爾這個迷人的國度創業。
棉樂悅事工坊的遠處,喜馬拉雅山群終年雪白,在印度神話中它是雪山女神Parvati,加德滿都谷地充滿靈性,在神的眼簾下工作,有些事物就像冥冥之中注定,當人會意過來,故事已經寫成。
「會得BBC,很多事情求也求不來,而是有一種更大的力量一直再提醒我,提醒我這一生中就是要做這件事。我會給你支援,你就去做吧,結果會很豐盛。」林念慈說。
短短幾個月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林念慈說她明明就是想躲起來,當個山腳下的快樂織布人。朋友曾提醒她,重點不是林念慈,而是藉由她所傳遞給世界的訊息:「我就像是個頻道,一種顯化方式。」
用自己的方式、在遙遠的群山間推廣女性權益,林念慈說自己既任性又執著,別人怎麼看是別人的事,畢竟人生值得思考的事實在太多,那些外界的評斷、毀譽,還是交給山間的空谷,或遠方的神吧!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https://sight.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