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金融科技浪潮,政府鼓勵金融業積極創新,甚至「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俗稱金融監理沙盒)也已三讀立法,成為繼英國、新加坡、澳洲及香港之後,第5個實施金融實驗沙盒的國家,也讓大家對台灣金融創新發展有進一步的期待,而金融業面對的競爭不僅只是同業,還有非金融業也進來搶飯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已表示,金融業不怕挑戰,希望大家一起把餅做大,但相較外商及民營金融創新總走在前面,公股行庫也有一堆苦水,就有董事長坦言,不是不創新,而是大家對他們的容錯度太低,加上客戶偏向中年以上,也使得老行庫在創新部分更是綁手綁腳,這也是為什麼老行庫也在轉型,爭取年輕客群及人才。

不過,公股行庫拚創新除了這些因素之外,目前經營高層董事長、總經理都是政治任命,而且相較民營金融業者,像是國泰世華銀行就在副董事長、國泰金控小王子蔡宗翰帶領下持續轉型,在拚金融創新部分,也繳出不少亮眼成績單。

同樣,台新金去年底高層人事大異動,由原財務長林維俊接任金控總經理,子公司台新銀行總經理由原台新金控個金事業群執行長尚瑞強接任,台新金坦言,兩人都是內部培養的主管轉任,除能強化公司人才庫,民國50年後出生更具年輕、專業、沈穏的特質,相信可為台新再創新局,而公股經營階層的年齡也普遍偏高,在金融創新思維上恐怕較難擦出火花。

其實,國內要推展金融創新,提供多元的數位金融服務,面對阻礙確實不少,過去政府最常被批評的就是,法規制定及鬆綁太慢,過於保守,確實相較中國大陸及韓國,台灣法規的綁手綁腳,讓金融創新難以發揮,但政府也已在努力,先是電子支付專法,去年底又三讀立法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甚至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喊出行動支付2025年市占要達9成,3大國際行動支付在去年也登台,帶動國內一波行動支付熱潮。

當然,相對中國大陸及南韓,台灣金融創新可能還大大落後,但如果與過去相比,目前市面上金融創新商品 不少,包括行動支付、數位帳戶、機器人理財、ATM無卡提款等,而光是行動支付就有很多選擇,沒用過還真不知道好不好用?但令人更好奇的是金管會喊出2020年電子支付占國人消費支付比重要翻倍,達到52%,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更喊出2025年行動支付市占要達9成,到底有多少官員用過電子支付、行動支付?

就掌管國內金融的金管會主委來說,前金管會主委丁克華上任時就被說幾乎不用手機,也不帶信用卡及金融卡。中央銀行副總裁楊金龍去年在立法院答詢時也曾表示,自己沒有使用行動支付,因為現在支付非常方便,他有信用卡,以後若覺得有需要才會用。

至於前金管會主委李瑞倉在被問到有沒有用行動支付時,他則表示自己用的是台灣Pay,而現任主委顧立雄表示,自己有用Apple Pay。不過,大家更好奇的可能是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副院長施俊吉是否有用行動支付、有開立數位帳戶等?還有銀行高層有多少人真的有在使用自己推出的創新數位金融服務?如果政府、行庫高層都不使用、接受創新商品,又如何發展出貼近生活、符合民眾需求的金融創新呢?

此外,面對業者要求開放,政府似乎還是被動一點,像是去年9月台北市長柯文哲及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林向愷就為了發行數位悠遊卡與金管會摃上,在他們多次呼籲下,並在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釋出善意及指示下,金管會才加速處理,並趕在12月底核准悠遊卡公司發行用在網路交易的記名式數位悠遊卡,也創下電子票證用在網際網路交易首例。

確實,推動金融創新不能綁手綁腳,要有創新實驗的精神,也因此,才會有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的出現,這也是為改善台灣縝密卻缺乏彈性的金融法規環境,讓金融科技業者也可以參與激發更多火花,推出更多創新金融商品及服務,即在風險規模可控的環境下,讓金融創新實驗階段可暫不受金融監理嚴格規範,待創新實驗成功後再檢討修法。

不過,對於金融業來說,要面對的不只是同業的競爭,還有來自跨領域的科技業者,其在創新能力可能比金融業更強,像目前傳出鴻海就以製造業龐大的金流優勢,從供應鏈金融服務出發,先後設立富金通、富金富等金融平台,雙管齊下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應用布局,藉此打造新金融帝國。

面對科技業來勢洶洶,富邦金總經理韓蔚廷強調,金融業不怕挑戰,最好有這麼大的品牌一起加入,與金融業合作,大家共同把金融科技大餅做大。只是相較民營銀行可以大步邁前進行金融創新實驗,老行庫似乎就被綁手綁腳,除客戶偏向中年以上,加上這兩年來公股行庫不斷出包,更成為各界撻伐目標,可說是動見觀瞻。

當然,有錯就要檢討改善,但公股行庫董事長坦言,創新本來就不容易,有一半成功就很了不起,但因社會的容忍度低,只要一個案例失敗,可能就被群起攻之,好一點的可能是吹哨者,不好的就黑函滿天飛。

民營就不同,公股董事長說,像創投公司投資新創產業,10家有2家成功就不錯,但若是公股行庫,大家可能只看到失敗,不看成功,緊跟著的是被求償,社會對其容錯度太低,讓公股行庫創新實屬不易。他認為,要鼓勵金融創新,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容錯空間,但社會往往「事後諸葛」,用放大鏡檢視金融業,慶富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公股行庫談創新所面臨的問題還不只這些,在高層多是政治任命、現任或退休公務員轉任,年齡相對偏高,在客群及人才同樣有年齡這問題,因此不少公股行庫也開始轉型,舉辦金融科技創新競賽,甚至是電競大賽,就是要拉攏年輕族群及人才,只是光靠這些夠嗎?如果高層仍停留在過去金融業獨占市場的思維無法改變,恐怕想要追上民營談何容易?